“体测替考100元50米”,要严惩作弊也应激发学生兴趣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0-12-16





  要让学生喜欢上体育课,高校应探索改革体育教学。


  近日,一则“大学生体测替考‘明码标价’老师‘看破不说破’”的新闻引发舆论关注。


  据新京报报道,体测“替考”在高校中并不罕见。一到体测季,在校园QQ群、微信群中,常有学生发布寻找体测替考的消息,且多明码标价,依据不同的项目,其价格在几十元到几百元人民币不等。而由于监考不严格等原因,体测替考者很容易就能蒙混过关。


  将学生体测成绩纳入到评奖评优、保研,甚至与毕业资格相关联,政策层面如此重视学生体质健康问题,初衷自然是为了增强学生体质。然而,在压力倒逼下,一些大学生明码标价找替考、进行数据造假等种种作弊行为,不仅消解了政策善意,败坏了学风,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


  和大学存在的其他“水课”一样,体育课变“水课”的根源还是一些大学不重视体育教学。比如一些学校体育课设置不够科学,对学生的体能训练有限,学生“不出汗、不喘气、不心跳”;还有一些学校体育资源缺乏,甚至存在体育教师不足、体育课并未开齐开足、学生可上可不上的现象。


  平时不上好体育课,就只能“临时抱佛脚”。由于学生“体测”成绩影响到本科教学质量评价,且“体测”就由本校教师组织进行,再加上考试流程中存在的一些漏洞,这些都给一些学生作弊提供了空间。


  因此,要消除作弊现象,让体测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高校层面应探索技术升级,堵上漏洞,严把体测关,比如通过人脸识别系统、现场录像等手段严查、严惩学生体测替考行为。


  更重要的是,高校应转变教学观念,加大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开足开齐体育课。


  高校可以根据本校条件,成立不同门类的俱乐部或运动队,由学生自主选择参加一个或多个运动队、俱乐部。以运动队的方式组织学生训练、比赛,由此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以及运动技能。


  这其实就是进行运动队制教学,在学科知识学习方面是某学院的学生,在体育教学、锻炼上是某运动队的队员。成为运动队的运动员,不是高水平运动员的专利,而是每个普通大学生在大学里的第二个身份。


  切实做到“体教融合”应成为我国各阶段学校体育倡导的模式。由于有在运动队长期训练、运动的经验,学生通过体测不再是难事,身体素质下降的问题自然也就迎刃而解。


  当然,这样的体育教学对学校的体育师资、场地以及体育教学管理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相比单纯组织学生训练跑、跳,而开展运动队、俱乐部制教学,需要有更多专业的教师(教练),带队进行训练、比赛。这就要求,高校从软件硬件政策等多方面加大对体育教学的投入,加强对体育教学的支持。


  本质上,严惩体测替考是堵,改革体育教学是疏,疏堵结合,才能更好地激发大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同时治理“体测替考”乱象。


  转自:新华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