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教育事业发生巨大变化,从文盲率80%到实现基础教育全民普及,我国已建立起世界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总体水平跃居世界中上行列。2018年全国教育投入总量4.6万亿元,教育支出已成为公共财政第一大支出。在此过程中,城乡义务教育差距逐渐缩小,困难学生平等接受教育权利得到保障,贫困地区与农村地区学生接受优质高等教育机会显著扩大,教育发展交出民生福祉新答卷。
新中国成立之初,教育事业百废待兴,学龄儿童入学率只有20%左右,全国80%以上人口是文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进入全面发展时期,义务教育不断完善,高等教育逐步加强。2018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4.2%,义务教育普及程度达到世界高收入国家水平。普通本专科在校学生2831万人,比1978年增长32倍。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新的历史性进展,总体发展水平跃居世界中上行列,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初步建立。2018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48.1%,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中等职业教育学校达到10340所。
与此同时,教育服务更加公平地惠及每个学生。据教育部统计,截至2019年3月,全国92.7%的县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更多农村孩子享受到更好更公平的教育。建立覆盖从学前到研究生教育的全学段学生资助政策体系。
“我们用了20多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上百年的义务教育普及之路。我们用了十几年时间,实现了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到大众化的跨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9月26日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活动新闻中心第二场新闻发布会上说。
“综观70年来不平凡的历程,我国已构建起基本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教育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到人力资源大国的历史性转变。”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秘书长张力表示。
专家指出,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教育事业,国家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建立了教育投入保障机制,教育投资大幅增加,为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基础。
教育支出已经成为公共财政的第一大支出。初步统计,2018年全国教育投入总量达46135亿元,是1952年11.6亿元的3977.1倍,年均增长13.4%。陈宝生介绍,我国从2012年起实现了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4%的目标,并连续七年保持这一水平。
不过,专家也指出,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过程中,还需要从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到教育技术、教育方法进行全方位的提升,实现中国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张晓欢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下一步需要重点解决教育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不协调问题,包括进一步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平衡,增加乡村优质教师资源数量,加快乡村硬件教育设备更新;加大特殊教育的师资力量、财政投入和课程开发力度;健全职业技术教育体系,进一步满足我国高质量发展的技术人才需求;面向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相关体制机制,进一步优化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和高校教师的绩效考核制度等。
“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教育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每一个成员、每一个学生,让他们能够通过学习改变命运,创造梦想。”陈宝生说。(记者 郭倩 班娟娟)
转自:经济参考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7254。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