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拳频出 能否治好本科教育这些“病”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8-10-26





  打游戏、谈恋爱,考试随便应付下就“及格万岁”,甚至“多一分都是浪费”——这种被一些人视作“幸福”的大学生活即将成为追忆。
 
  近日,教育部出台《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以下简称“新时代高教40条”)等文件,决定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按照意见要求,全国高校将开展“集体行动”,严把毕业出口关,加强过程考核,取消“清考”制度,并对教师评价等“指挥棒”进行调整。
 
  “一部分学生天天打游戏、睡大觉、谈恋爱,一部分教师(不是极少数)‘认认真真培养自己、马马虎虎培养学生’,一部分学校对本科教育‘领导精力投入不足、教师精力投入不足、学生精力投入不足、资源配置不足’的所谓‘好日子’应该也必须一去不复返了。”在接受本报记者独家专访时,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强调。
 
  记者注意到,“新时代高教40条”提出了高水平本科教育的总体目标:5年后建成一批立德树人标杆学校、一批一流本科专业点;到2035年,形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高水平本科教育。这也是继2018年6月召开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之后,教育部针对本科教育改革首次给出的清晰时间表和路线图。
 
  重拳频出,要治中国本科教育的哪些“病”?具体开出了什么“药方”?各方反响如何?
 
  问题 学生不爱学,本科四年成“放羊”
 
  对策 加强过程管理,文凭难“混”
 
  近日,华中科技大学将18名学分不达标的学生从本科转到专科一事,引起公众极大关注。
 
  “现在大学里,有些学生醉生梦死,这样是不行的。”吴岩告诉记者,本科教育改革的一个思路就是大学要合理“增负”、严把出口关,“适度增加不能按时毕业的学生是应该的,本科生有一定的淘汰率也是必然。”
 
  记者发现,“严格”成为此次“新时代高教40条”为本科教育改革明确的一大方向。
 
  比如,在考试管理上,将“加大过程考核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比重”,要求“完善学生学习过程监测、评估与反馈机制。加强对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开题、答辩等环节的全过程管理”。针对以往有反映就是“走过场”的论文答辩环节,提出“加强对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开题、答辩等环节的全过程管理,对形式、内容、难度进行严格监控”。同时,在考察形式上,强调要“综合应用笔试、口试、非标准答案考试等多种形式”。
 
  “这意味着平时成绩会更加重要,以往那种平时不学、考前抱佛脚的学习方式将行不通了。”清华大学学生刘华宁告诉记者。
 
  但在严格管理背后,中国本科教育一直以来的短板还在于“如何让学习真正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
 
  吴岩告诉记者,要实现“增负”,并非是增加课程的量,而是以提升学生质量为目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记者注意到,围绕这一点,“新时代高教40条”也作了相应的政策设计。比如,探索将辅修专业制度纳入国家学籍学历管理体系,允许学生自主选择辅修专业;推动健全学分制收费管理制度,允许学生自由选择辅修课程等。具体到课堂教学上,则提出要“大力推进智慧教室建设”“积极推广小班化教学、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
 
  “这对学校的课程设计和老师的课堂讲授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今后的本科教育课程要更多地在难度、深度和挑战度上做文章。”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唐斌如此解读。
 
  问题 老师不愿教,不爱讲台爱科研
 
  对策 突出教学激励,建立教师个人信用记录
 
  将被“严格要求”的不只是学生,还有老师。
 
  记者注意到,“新时代高教40条”中有相当大一部分篇幅放在了“全面提高教师教书育人能力”上。这也是瞄准了此前一直困扰本科教育改革的另一个“顽疾”——老师不愿教书,不爱讲台爱科研。
 
  “国家推出‘双一流’计划已近三年,时至今日,一些高校对‘双一流’中一流学科的认识,依然停留在一些显性指标上,甚至把学科等同于科研。为数不少的高校认为,只要教师科研做好了,研究生教育特别是博士生作为科研生力军能出成果,实现‘双一流’建设的目标就不远了,本科教育成为科研和研究生培养的陪衬。”西南交通大学校长徐飞表示。
 
  “教学成绩难以量化,不少高校把教师上了多少课时只是作为职称晋升的‘及格线’,真正起决定作用的还是项目数、论文数。”北京某高校一位不愿具名的教师告诉记者,如果“指挥棒”不调整,这股“教师不爱讲台”的“歪风”就很难刹住。
 
  记者发现,此次“新时代高教40条”对教师评价体系作出了不少具体的调整,包括加强教育教学业绩考核,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晋升中施行本科教学工作考评一票否决制;加大对教学业绩突出教师的奖励力度,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绩效考核和津贴分配中把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作为同等重要的依据;对主要从事教学的工作人员,提高基础性绩效工资额度,保证合理的工资水平等。
 
  与此同时,“新时代高教40条”还要求,建立教师个人信用记录、完善诚信承诺和失信惩戒机制,加强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全面开展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等,全方位、多渠道地提升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能力。
 
  但在采访中,也有一些教师对“新时代高教40条”的实施效果表示了疑虑。
 
  “‘新时代高教40条’制定比较宏观,关键要看这种‘同等重要’怎么落地,要有具体政策。”上述那位不愿具名的教师表示,此前其所在高校也出台了类似“一票否决”制度,但对教师积极性的调动作用并不显著,“大家还是把教学当成一条‘及格线’,下大力气拼抢的还是科研。比如在津贴分配中,一堂课课时费200多元,发一篇核心期刊800元,还在职称晋升时额外加分,这种差距不拉平,导向就很难形成。”
 
  问题 高校少自省,质量文化待完善
 
  对策 培育质量文化,强化高校主体意识
 
  在建设高水平本科的过程中,还有一个问题至关重要,那就是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记者了解到,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高校广泛开展了质量评估和专业认证工作。截至目前,先后有1100多所本科高校、800多所高职院校接受了评估。但这一过程中,也并非没有短板。
 
  “一是忽视了高校的质量主体地位,质量标准由政府制定、评估由政府组织,高校只是评估的被动执行者和质量保障过程的被实施者,缺乏自身办学质量的思考和把控,即便有,也是只说好不说坏。二是现在各种质量工程使得高校把工程要求作为质量标准,忽视了自身办学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质量建设的短期化和功利化。”一位长期从事高校质量评估工作的专家告诉记者。
 
  记者发现,在“新时代高教40条”中,“加强大学质量文化建设”部分着墨甚多,并着重强调要“强化高校质量主体意识”,各高校要“建立本科教学自我评估制度”,“将评估结果作为校务公开的重要内容向社会公开”。此外,还将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形成覆盖高等教育全流程、全领域的质量监测网络体系;推进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认证工作,开展保合格、上水平、追卓越的三级专业认证。
 
  “高校不仅要设计标准、学会如何为自己‘打分’,还要让这种质量文化观成为深植在每一位师生心中的标准,而不是依附于外部评估。”有关专家表示。
 
  “除了高校自评外,‘新时代高教40条’还把评估、认证、督导等工作置于质量文化之下,让其为高校质量文化生成发展服务。”教育部评估中心院校评估处处长刘振天认为,必须改变长期以来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外在性和技术性,使质量真正成为国家、社会、高校以及师生等每一质量主体的内在成长需要,“质量文化一旦形成,又反过来影响质量评估、认证、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这种影响是内在的、长期的、稳定的”。
 
  转自:光明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 亚洲高校排名港大台大下跌北大清华分列二三位

    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专刊公布2017年亚洲前300名大学排行榜,香港排名最高的港大由去年的第4名跌至第5名。
    2017-03-20
  • 科技创新教育一个都不能少

    近年来,有不少人认为,科技创新是科学家或高端研究人员的工作范畴,和普通人无关,和高职学生无关,科技创新教育更不是高职教育的任务。
    2017-03-21
  • 南京所有小学推行延时照顾服务 弹性离校好事如何办好

    小学离校时间早,难倒不少双职工家庭。南京市实行“弹性离校”制度后,有超过5万名学生参加“弹性离校”,解决了家长的后顾之忧,也充实了小学生的课外生活。
    2017-03-21
  •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党建工作标准》问答

    出台《标准》是全面贯彻落实2016年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政治要求,是推动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向高校基层延伸的重要举措,是落实部党组“四个合格”目标要求的一项制度安排,也是加强高校基层党建工作、解决学生党建突出问题...
    2017-03-21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