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赋能新质生产力,“智链‘e’通”构建全生命周期服务新范式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5-07-02





当前,新质生产力已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在此背景下,由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智链e通”团队打造的“智链‘e’通”项目,以金融科技创新为抓手,破解科技企业融资困局,成为金融科技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典型实践。该项目通过搭建商业银行与新质生产力企业的链接平台,构建“精确匹配+专项贷款+产业链融合+数据防泄漏”四大核心模块,为企业全生命周期提供差异化金融服务。

行业案例揭示了新质生产力企业普遍面临的融资难题。以上海尚实航空为例,作为国产航空动力系统龙头企业,其2023年产值增长300%,却仍面临信贷资源结构性短缺,尤其在基础研究领域长期资金支持不足。这类“高投入、长周期、轻资产”的科技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面临典型困境:初创期因软资产估值难陷入“技术价值变现荒”;成长期因订单数据不完整面临“规模扩张融资难”;成熟期受限于产业链协同不足导致“生态构建资金断档”。

吉凯基因的经历进一步凸显传统风控体系的短板。这家基因编辑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因业务具有高不确定性和轻资产特征,传统银行依赖财务报表的评估模式使其难以获得信贷支持。数据显示,83%的初创企业因资金链断裂倒在市场化前;成长型企业平均资金需求较初创期增长5-8倍;成熟企业单笔融资需求可达10亿元级,现有金融服务体系与企业需求间的供给鸿沟亟待填补。

团队实地调研

“智链‘e’通”通过模块化设计实现精准破局,构建起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生态闭环。

“精确匹配”模块作为产业链“智能牵线人”,基于企业规模、行业关联等多维度数据,动态撮合供应链协同与技术合作。实践中,某大型电子制造企业通过平台与中小供应商及研发企业对接,实现了供应链优化与技术创新的多赢,验证了模式的可行性。

“专项贷款”模块为企业全生命周期注入“资金活水”:针对初创期企业,平台创新软资产评估模型,以上海浦东银行“技术流”评价体系为例,通过专利质押、研发费用占比等12项指标重构信用评估,2024年已为57家初创企业提供8.3亿元贷款;成长期企业可获得基于订单风控的专项融资,坏账率控制在2.5%以内;成熟期企业享受产业链联合授信,科创板应用该模式已支持17家企业完成关键设备国产化替代。

在产业链协同层面,平台深度扫描全链环节,为上游研发、中游生产、下游销售定制专项金融产品。在“长三角跨区域产业链协同”场景中,“上海芯片研发+江苏制造+浙江销售”的跨环节贷款模式,有效推动了区域产业集群的协同升级。

“数据防泄漏”模块则通过AES-256加密算法、权限分级管理和24小时实时监控,构建覆盖数据传输、存储、访问的全流程安全防护网,消除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后顾之忧。

团队正在开展项目会议

该项目的突破性不仅在于金融服务本身,更在于构建了“资金-技术-产业”的良性循环生态。运营数据显示,平台未来三年总收入预计从8000万元增至3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94%,其盈利模式呈现多元结构:差异化贷款利息收入占比65%;支付结算、咨询服务等中间业务收入占比25%;资金托管及合作项目分成等占比10%,形成可持续商业闭环。

社会效益层面,平台已促成多起标志性合作:某生物医药企业通过平台获得中科院联合研发支持,加速创新药临床试验;北交所“即报即审”绿色通道通过平台助力23家成长企业,平均15个工作日完成上市辅导,融资规模超210亿元。这种“金融+科技+产业”的协同模式,正重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生态土壤。

团队成员进行项目陈述

项目团队透露,下一步将深化区块链与AI技术应用,打造“技术流+订单流”双维评估体系,提升风控精准度;同时拓展全国市场,计划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创新活跃区域建立服务中心,三年内覆盖超5000家新质生产力企业。

值得关注的是,平台正探索“银投联动”新模式,设计“银行贷款+投行优先跟投权”的结构化产品,例如银行通过利率下浮5% 换取项目1% 认股权,平衡风险与收益。这种机制创新有望吸引更多社会资本进入硬科技领域,为突破“卡脖子”技术提供持续动能。

“智链‘e’通”的实践为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提供了可复制的解决方案,正以金融科技之力推动中国经济在高质量发展轨道上加速前行。


  转自:中国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