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教育要从以疾病治疗为中心向以促进健康为中心转变,将“大健康”的观念融入医学教育全过程。此外,良好的品德、创新创业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国际交流能力都是新时代卓越医生培养的重点内容。
日前,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部长怀进鹏表示,“实施好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卓越工程师和卓越医师培养等重大项目”“将布局建设一批国家卓越医师学院,培养具有卓越临床能力的好医生和大医生”。
2023年是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推出的第五年。五年来,我国医学教育人才培养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这一变革不仅体现在学制上的延长,还有教育体系和思想层面的更新。
体系化教育模式成最大亮点
早在2012年,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1.0就已经启动。为了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教育部、原卫生部以及多家不同类型医学院校共同启动了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该计划对于培养适应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高水平医学人才,提升我国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水平和国际竞争力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2018年,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关于加强医教协同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提出,经过五年的时间,建立以“5+3”为主体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医教协同育人机制更加健全,综合大学医学教育管理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医学教育质量文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建设一批一流医学专业,推出一批线上线下精品课程,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服务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
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更加强调将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并加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要求推进“5+3”一体化人才培养改革,推动本科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有效衔接,以及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机衔接。
“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不是拔尖计划,而是针对不同层面的医学教育提出的教学改革、提高质量的要求。”南华大学衡阳医学院副教授游咏表示,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推出以“5+3”培养模式为代表的一系列举措,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
具体来说,在“5+3”培养模式中,前5年为临床医学本科教育,后3年包括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医学专业学位培养和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等内容。
游咏表示,“5+3”当中的“5”即五年制临床医学本科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关键阶段。五年制临床医学本科教育阶段的重点不仅是学习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相关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相关人文学科、技术前沿也是学习的重点。体系化教育模式是卓越医生培养的最大亮点。
育人育才应以自身特色为依托
在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当中,承担培养工作的是各所医学院校。为了达成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目标,医学院校推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
以中国医科大学为例,从2012年起,中国医科大学开始设立临床医学实验班,2018年更名临床医学“红医班”,探索卓越医生教育培养体系。学校借鉴了国际先进的课程体系建设经验,构建以一种“器官—系统”为基础,把若干个功能相近的器官、系统或学科组合成一个主题模块的课程整合体系。
临床医学“红医班”将通识教育、医学本科教育和博士研究生教育结合起来,实现医学拔尖创新人才“本博”一体化培养。临床医学“红医班”还实施了双导师制,学校为每名学生配备了一名科研导师和一名临床导师,助力学生实现“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科研”。
“新培养模式的关键词是‘胜任力’,也就是使学生胜任临床医师岗位。我们在原有课程基础上对基础医学课程和部分临床医学课程进行了调整,对标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构建了主题模块化课程整合体系,应用了一系列新的教学方法,进一步推进临床医学本科教育与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的有效衔接。”中国医科大学教务处处长欧凤荣说。
中国医科大学是第一批国家卓越医生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在过去十年间,该校不断探索打造医工、医理交叉专业,培养了一批复合型医学人才,为培养卓越医生奠定了基础。
欧凤荣指出,“复合”不只体现在专业课程当中,还体现在观念和综合能力当中。医学教育要从以疾病治疗为中心向以促进健康为中心转变,将“大健康”的观念融入医学教育全过程。此外,良好的品德、创新创业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国际交流能力都是新时代卓越医生培养的重点内容。
为更好落实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打造拔尖医学人才教育培养新体系,中国医科大学采取了“一筑牢二坚持三提升四推进”培养模式。其中,“一筑牢”指的是筑牢医学基础,拓展医学底蕴;“二坚持”指的是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政治坚定、技术优良”办学方针,将“红医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三提升”指的是通过实验实践课程改革提升创新能力,通过创新创业课程建设与实践提升创业能力,通过教学方法改革和智慧学习环境建设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四推进”指的是全面推进小班化、国际化、个性化和导师制。
“近日,我校还和东北大学等多所院校签署了合作协议,全面探索促进医工、医理、医文结合的合作办学模式。我们还同步设置了一批辅修专业、新课程,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未来,我们将继续培养学科交叉融合、创新与实践能力突出的复合型人才。”欧凤荣说。
人文素质培养是重要组成部分
在游咏看来,强化医学生医德素养,加强医学人文教育也是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医学和社会的发展。
“调查发现,因技术原因引起的医疗纠纷占比不到20%,其他80%均源于服务态度、语言沟通和医德医风等问题。这说明,忽略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可能会影响他们的职业发展,因此,在加强医学生自然学科和临床诊疗技能学习的同时,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游咏表示。
在卓越医生的培养当中,人文学科是一块不可缺少的拼图。目前,国内几所大学编写了一系列医学人文教育教材,如《医学人文素质导论》《医学生临床沟通教程》《应用卫生法》等,并开设了相应的课程。游咏所在的南华大学衡阳医学院把医学人文教育纳入学校重点建设内容,医学人文技能教学模块是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进入毕业实习之前的必学课程。
“我校的医学人文教育是在教材的基础上,用现实问题、课外读物、网络资源等拓展教学内容。通过应用拓展式教学的方法,我们提高了医学生对职业的了解程度,开拓了他们的知识视野和思维领域。”游咏介绍。
游咏总结说,医学院校是开展五年制临床医学卓越医生教育培养的主体,学校将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扎实医学基础、深厚人文底蕴、高尚职业道德、全面医学理论和牢固临床实践技能的应用型医学人才,为进一步开展临床培训打好基础。(记者 孙明源)
转自:科技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