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第二场“代表通道”上,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谢家湾学校校长刘希娅表示,“双减”减的不是成绩,不是质量,而是通过小切口系统重构教育生态,真正地融合校内外教育资源,回归教育本质,重构教育新的认识和系统,提升孩子们的成长质量。
教育部最新数据显示,“双减”后,90%以上学生能在规定时间完成作业,自愿参加课后服务的学生比例明显提高,可见“双减”政策正在发挥它积极的作用。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1年,教育改革发展迈出新步伐,包括“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今年则要“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继续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减负工作”。
高质量课后服务体系亟待建立
教育部校外培训监管司2月28日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原12.4万个义务教育阶段线下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压减到9728个,压减率为92.14%,原263个线上校外培训机构压减到34个,压减率为87.07%,“营转非”“备改审”完成率达100%。
“培训机构的定位始终是要服务学校办学,而不是制造培训市场,更不是制造教育风口,培训机构要尊重教育的发展规律,而不是增加老百姓的教育负担和焦虑。当下,校外培训机构的无序扩张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校内教育要及时跟上。”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当校内的高质量课后服务体系建立起来后,可能才会减少家长对校外培训的依赖。这是双减之后要尽快做好的‘加法’。”
但课后服务体系的建立,难点之一就是教师的绩效问题。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要全面落实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熊丙奇表示:“全国两会上,不少代表委员都关注‘双减’政策下的教师负担加重问题。但目前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机制尚未健全,有不少人建议应把课后服务纳入绩效工资,进行绩效考核。这并不妥当,如此一来,课后服务就成为教师的正常工作,教师都得参加课后服务,课后服务的表现将影响绩效工资。”
熊丙奇建议,课后服务属于加班性质,教师加班就应该拿加班报酬,要按照加班性质来建立课后服务的经费保障机制。
改善职业教育办学条件
全国人大代表,小康股份创始人、名誉董事长张兴海的一份“鼓励年轻人少送外卖、多进工厂”的建议近日冲上热搜。他表示,近年来,外卖、电商、网络直播等吸引大量的年轻人就业,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去工厂,导致产业工人空心化现象愈加突出。他建议政府、社会、企业等各方面共同努力,鼓励支持年轻人争当产业工人,缓解制造业招工难问题。
这背后反映的正是当前制造业工人紧缺的现实问题。
熊丙奇表示:“必须客观承认,我国一些工厂属于低端制造业,这些低端制造企业的存在,不利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近年来存在的职校学生实习乱象,主要就是因为一些低端制造企业从劳务市场上已经很难招到工人,于是就打职业院校学生的主意,和职校进行利益交易。这严重影响职业教育质量,也败坏职业教育形象,最终会导致低端制造业--低质量职业教育--低技能人才培养--低端制造业的恶性循环。”
在职业教育领域,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了明确要求,“办好特殊教育、继续教育,规范民办教育发展。改善职业教育办学条件,完善产教融合办学体制。”
可以看到,随着企业用人需求的不断升级,新业态、新职业不断涌现,职业教育已经进入到一个崭新的时代。
熊丙奇表示:“一些企业也已经开始积极转型和布局。最近京东物流和新东方在线合作,基于双方的布局,在教育市场发挥各自技术和生态优势,链接职业院校、本科院校,目的就是要共同推进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产业学院建设,提升就业质量,打造产教融合的新标杆。”
转自:证券日报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