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市场持续升温 消费者投资仍需谨慎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9-07-13





  随着盘桓四年的1360美元/盎司压制线被一举突破,国际金价在近几月高歌猛进,上探至1400美元关口,不断刷新6年来新高。无论金融市场还是坊间,一股黄金“热”正席卷而来。
 
  金价攀升刷新六年新高
 
  仿佛一夜之间,黄金所闪耀的金属光芒重新璀璨耀眼。受美元走弱、美联储降息预期增大等多重因素影响,黄金价格持续走强,板块轮动下,国内外黄金市场日益活跃。
 
  攀升,是国际金价在6月的主旋律。步入7月,国际黄金虽一度跌破1400美元/盎司,但短暂休整后,于7月4日午间再次“王者归来”,并持续冲破阻力位,上涨至1422.45美元/盎司,创2013年5月份以来收盘新高。很显然,国际黄金行情已步入牛市。
 
  国际金价的表现带动了国内市场行情的升温。上海黄金交易所数据显示,仅6月第三交易周,黄金现货Au99.99合约成交量增长就超70%,Au(T+D)成交量也增长了近50%。7月3日,沪金主力最高报收323.5元/克,刷新了此前6月26日创出的323.25元/克的阶段高点,也刷新自2013年4月3日以来逾6年新高。多头异动下,沪金当日早盘甚至出现罕见涨停,截至收盘,涨幅依然高达3.21%,为2016年11月9号以来最大涨幅。
 
  潮流裹挟下,连带A股的黄金板块涨势凌厉。整个6月,黄金概念指数一路上扬。个股方面,山东黄金、中金黄金、湖南黄金等分别于6月25日实现涨停。放眼中长线,黄金概念股回报同样颇丰,其中,恒邦股份年内收益已经翻倍,赤峰黄金涨幅也超过50%。
 
  金融市场外,实体黄金也悄然成为坊间民众投资的宠儿,记者走访北京多家黄金门店,销售人员均表示近期出货量出现大幅上涨,尤其是投资金条,销量更是数倍上涨,致使不少专营店出现缺货的状况。“一天一个价,整个6月都在上涨。”某金店负责人告诉记者,仅一个月内金饰品价格就有2次较大幅度上扬,现在更是逼近400元/克,但依然抵挡不住消费者的购买热情。
 
  避险情绪重燃助推金价上涨
 
  某投行市场分析专员李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此轮金价上涨主要是受到全球经济疲软、多国央行释放货币宽松信号、地缘政治风险上升等因素的影响,使得黄金的投资、避险特性进一步得到了激发。
 
  据李焱介绍,货币作为一个恒定的信用物,最基础的职能之一就是给所有商品定价。而黄金作为严格意义上的一般等价物,其价格可谓所有商品价格的综合表现方式。过去,国际金价沉寂多年,且一直在1150-1350美元/盎司间起伏徘徊,当金价不断突破阻力上扬,正显露出以美元为代表的纸币无法维护自己的价值,开启贬值之旅。
 
  7月2日,英国央行行长卡尼表示,英国第二季度经济增速相当疲软,英国央行将在8月重新评估脱欧和贸易风险,并保持政策灵活性帮助英国完成脱欧期过渡。几乎同一时间,澳大利亚联储连续第二个月降息,宣布再降息25个基点至1.00%。
 
  降息,属于宽松的货币政策,较易引发货币贬值,黄金作为具备良好保值性的资产,受到投资者的青睐就成必然。李焱认为,黄金毕竟属于全球性的保值资产,若仅是单个国家降息,或许还不至于激发黄金的保值功能。但受全球经济下行趋势的影响,欧洲、日本、印度、韩国、新西兰等央行都相继表明要实行宽松货币政策,是引发市场连锁反应的关键所在。
 
  虽然美联储在6月的议息会议上,并没有宣布降息计划,但仍有近半数的美联储官员认为今年应该降息。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鲍威尔在6月25日表示,考虑到贸易政策的不确定性以及全球经济增长乏力的情况,美联储考量放宽货币政策来应对种种不确定性。基于此,市场普遍预期美联储多半会以降息来面对经济放缓的趋势。利率期货市场曾做出预期,美联储7月降息50个基点的预测概率为27.6%,较一周前高出3个百分点。
 
  众所周知,国际金价以美元进行报价、结算,若美国降息大门一旦打开,美元走弱叠加其他央行的鸽派立场,全球的降息潮对金价的影响就会更大。
 
  “枪炮一响、黄金万两”是对资本避险的最好诠释。某证券宏观研究分析师陈利忠表示,当金融、政治、战争等诸多风险或潜在风险发生之时,购买黄金可以为资产安全提供有效保障。尤其是前不久,美国和伊朗之间的紧张形势,增加了市场对美伊存在潜在冲突的预期,尽管后期双方冲突没有进一步升级,但仍有大量资金进入黄金市场以寻求避险,导致金价的上涨趋势更为明显。
 
  此外,全球央行的积极买进,也对黄金价格的上涨起到持续支撑作用。根据世界黄金协会发布的今年一季度黄金需求趋势报显示,全球各国央行正在大举购买黄金,截至2019年4月末,全球官方黄金储备共计34023.87吨,各国央行净购黄金总量达207吨,为自2010年以来各国央行净买入的最高水平。
 
  我国央行方面,近几月中也在陆续增持黄金。据央行官网6月10日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央行已经连续6个月增持,截至5月末,中国黄金累计储备达6161万盎司。具体来看,1-5月我国黄金储备分别增持了38万、32万、36万、48万和51万盎司。
 
  陈利忠猜测,各国央行增持黄金的同时,可能不仅仅是为了资产保值,更多还是出于战略上的因素。比如俄罗斯在大肆增持黄金的同时,也在大肆卖出美债,这或有去美元化的布局意图。若此背景成立,在大量风险存在的情况下,各大央行的这种需求就可能仍将继续。但不管出于何种考量,陈利忠认为,央行增持黄金,不仅能直接推动金价上涨,同时也会对民众有一定引导作用,让更多民众参与到买金大潮中来,从而进一步推动金价上涨。
 
  牛市伏魔投资者需理性对待
 
  记者了解到,随着业内普遍看涨的黄金行情,这股春风也最终影响了沉寂数年的场外配资市场。“牛市不可踏空,我出本金,你炒黄金,盈利翻倍”是近期配资公司招揽用户的常见噱头。对于场外配资,中航证券营业部客户经理胡小龙认为,这是牛市到来的必然结果,更是失去理智的赌徒心态。杠杆倍数越高,风险越大,场外配资公司提供的杠杆率一般为1-10倍,叠加沪金Au(T+D)10%的交易保证金,一旦稍有利空消息出现,投资者随时面临爆仓风险,只能被动选择追加保证金。若普通投资者不慎踏空行情,资金捉襟见肘下,血本无归的案例时有发生。胡小龙提醒广大投资者,在投资期货黄金时,切不可过分盲从。
 
  实体黄金的投资同样需要理性对待,2013年“中国大妈购买黄金被套牢”的事件至今令人记忆犹深。胡小龙表示,虽然银行、金店以及典当行均有黄金回收业务,但其制定的回收金价或低于市场行情、或需另外收取相应手续、折损费用,很难满足投资者高价变现的愿望。这意味着即使金价大幅上涨,而回购价格却可能并没有过多浮动。广大消费者在购买实体黄金时还需详细咨询相关政策,尽量做到心中有数,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此外,黄金和白银的价格在历史上一直具有连动的传统,且在同涨或同跌时,银价的变动幅度往往会大于金价。不过,当金价突破1400美元关口,多头愈战愈勇之际,银价却只上涨了5%,远低于过去的高位表现,促使不少投资者将目光转向同为贵金属的白银。
 
  胡小龙告诉记者,与黄金不同的是,白银的消耗中有一半以上来自电子和太阳能面板等工业用途,经济增长疲软使得白银需求量锐减,较大地削弱了其增长前景。截至2018年,白银市场连续三年供应过剩,即使囤积白银的投资资金涌向银市,也难以缩小其与黄金之间的差距,业内预计2019年白银过剩状况依旧难以改观,从而拖累白银价格上涨。胡小龙指出,尽管国际金价大涨,但并不意味其余品类贵金属会水涨船高,至于能否复制这一波热潮,还需广大投资者谨慎判断。(记者 刘波)
 
  转自:中国产经新闻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7254。

延伸阅读

  • 世界黄金协会:二季度全球黄金需求同比下降10%

    据中证报道,世界黄金协会3日最新发布的《黄金需求趋势报告》显示,2017年第二季度全球黄金需求为953吨,较2016年同期下降10%。受此影响,2017上半年黄金总需求为2004吨,同比下降14%。
    2017-08-04
  • 前三季度我国黄金产量313.089吨黄金消费量815.89吨

    近日,中国黄金协会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前三季度,国内累计生产黄金313 089吨,与去年同期相比,减产34 709吨,同比下降9 98%。其中,黄金矿产金完成271 837吨,有色副产金完成41 251吨。
    2017-11-15
  • 三季度全球黄金需求下跌9%中国黄金需求成为季度唯一亮点

    本报讯世界黄金协会(WorldGoldCouncil)最新发布的《黄金需求趋势报告》显示,今年第三季度全球黄金需求为915吨,同比2016年第三季度的1001吨下降9%。需求下跌的两个关键因素分别是金饰行业需求疲软以及黄金ETF(交易所交易基金...
    2017-11-22
  • 世界黄金协会:四大因素或为今年金价提供支撑

    世界黄金协会:四大因素或为今年金价提供支撑

    世界黄金协会近日发布了全球黄金市场前瞻性报告——《展望2018:全球经济趋势及其对黄金的影响》。世界黄金协会在报告中预计,2018年,四方面因素将为金价提供支撑。投资者或可继续从黄金投资中受益。
    2018-01-26

热点视频

毕业证、身份证、营业执照、健康证……小广告宣称“只要你需要,就能办到” 记者街头探假证(来信调查) 毕业证、身份证、营业执照、健康证……小广告宣称“只要你需要,就能办到” 记者街头探假证(来信调查)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