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预期与弱现实持续胶着 螺纹钢价格波动或加剧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4-11-11





  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于11月4日—8日在北京召开。市场普遍预期会议将推出一系列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政策,市场宏观情绪积极向好,但产业基本面暂无明显变化,下游需求仍处于相对疲软状态,对价格走势形成较大压力。强预期与弱现实持续胶着或加剧市场波动性。


  政策助力 房地产微观层面改善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月—9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为78680亿元,同比下降10.1%(其中住宅投资为59701亿元,同比下降10.5%);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为715968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2.2%(其中住宅施工面积为501051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2.7%);房屋新开工面积为56051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2.2%(其中住宅新开工面积为40745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2.4%);房屋竣工面积为36816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4.4%(其中住宅竣工面积为26871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3.9%)。9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积为73177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3.4%。其中,住宅待售面积同比增长20.8%。1月—9月份,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为78898亿元,同比下降20.0%。


  由数据可知,一系列宏观政策对稳定房地产市场起到了积极作用。今年前9个月房地产开发投资的降幅较前8个月有所收窄,销售面积的降幅连续4个月收窄,销售额的降幅连续5个月收窄。9月份是房地产传统销售旺季,月度销售额、销售面积环比均出现回升,市场以价换量。


  9月24日以来,短时间内多项重磅政策出台,北上广深集体松绑,对于提振经济、稳定市场信心起到较大作用。据一线城市房地产中介反映,国庆节假期的二手房带看量、成交量均出现反弹。笔者认为政策对房地产偏暖,但具体落实到施工并带动建筑钢材用量上升仍需时间,对钢价的影响偏中性。


  利润改善 螺纹钢增产明显


  受第3季度亏损影响,钢企呈现减量运行态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9月份,我国粗钢产量为7707万吨,同比下降6.1%;生铁产量为6676万吨,同比下降6.7%;钢材产量为11731万吨,同比下降2.4%。1月—9月份,中国粗钢产量为76848万吨,同比下降3.6%;生铁产量为64443万吨,同比下降4.6%;钢材产量为104448万吨,同比下降0.1%。进入10月份后,在政策的强力推动下,钢价出现较大反弹,随之而来的是企业扭亏为盈。


  截至10月25日当周(10月21日—25日),全国247家钢铁企业盈利面为64.94%,同比扩大48.49%。不难看出,钢企盈利情况在9月—10月份出现大幅改善,两个月上升超过60个百分点。在长流程钢企亏损情况改善、短流程钢企全部盈利的情况下,企业生产积极性明显提高,与之对应的是日均铁水产量持续上升。那么在品种间,由于今年螺纹钢产量和库存大幅低于往年同期,叠加9月底政策利好房地产,钢企在复产上明显向螺纹钢倾斜。


  10月31日当周(10月28日—11月1日),螺纹钢产量为243.22万吨,同比下降19.06万吨,8月份最低时已跌至160万吨,在连续回升后,目前仍低于往年同期水平。而热轧卷板在10月31日当周的产量为303.29万吨,同比下降13.01万吨。热轧卷板产量在7月下旬开始下降,尽管目前略低于往年同期水平,但属正常水平。


  拐点已现 累库压力暂不明显


  数据显示,10月31日当周螺纹钢总库存上升2.54万吨至437.27万吨,热轧卷板总库存下降15.4万吨至338.77万吨,五大钢材品种总库存下降24.42万吨至1234.9万吨。螺纹钢表观需求量下降2.82万吨至240.68万吨,热轧卷板表观需求量下降1.37万吨至318.69万吨。


  在利润驱动下,螺纹钢周产量在9月—10月份持续增加,直至10月底止增转降,但螺纹钢总库存已连续两周累库,库存拐点已现,但累库斜率相对平缓,短期内库存压力暂不明显。热轧卷板周产量自7月下旬以来整体呈现收缩态势,尽管偶尔出现波动,但总体上供给端压力并不大,热轧卷板库存状况相对中性,而降库情况略超预期。螺纹钢表观需求量已连续两周回落,需求存在逐步走弱预期,产量仍处于今年初以来的相对高位,叠加累库拐点已至,供需两端均偏弱。热轧卷板的供给端持续收缩,需求端韧性较强,叠加持续去库存,供需结构整体好于螺纹钢,但需警惕外需回落的压力。


  综上所述,当前市场已处于淡旺季切换窗口,政策强预期与偏弱现实持续胶着,或进一步加剧市场波动性。同时,需关注重要会议增量政策的兑现情况。进入传统需求淡季后,市场运行将逐步回归基本面逻辑。此外,螺纹钢冬储情况也需要重点关注。(赵毅)


  转自: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