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长假过后,螺纹钢价格经过短暂的冲高之后,整体呈现震荡下行格局,截至10月18日当周(10月14日—18日),螺纹钢期货主力合约2501价格和华东现货价格比9月底分别下跌215元/吨和170元/吨。
11月份之后,螺纹钢将转入需求淡季,但未来1个~2个月宏观政策仍有进一步加力的可能,政策强预期仍在,故11月份螺纹钢价格走势可能以区间震荡为主。
10月份以来螺纹钢价格走势主要逻辑分析
10月份以来,螺纹钢基本面变化不大,价格走势受政策扰动较大;“十一”长假结束之后,螺纹钢期现货价格均跟随股市短暂冲高后回落,10月12日财政部发布会推出了加力支持地方化解政府债务风险、发行特别国债支持大型商业银行补充核心一级资本,运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专项资金、税收政策等工具,支持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等4项增量政策,内容略超出市场预期,螺纹钢价格再次冲高。10月17日,住建部发布会给予市场较高期待,但从最终内容看,增量政策不多,主要是今年底前将房地产项目“白名单”金额增加至4万亿元,以及新增100万套城中村改造和危旧房改造的货币化安置。当天,螺纹钢期货主力合约以跌停板收盘,随后弱势震荡。
短期需求尚可,但开始边际走弱
10月份仍是建筑钢材需求旺季,国庆节后两周螺纹钢表观消费量仍在环比回升。但需要注意的是,11月份之后将进入建筑钢材消费淡季,且根据以往季节性经验来看,10月下旬到11月初,螺纹钢表观消费量会出现年内第2个高点,之后会逐步回落。事实上,近期螺纹钢消费量已经在边际走弱,虽然螺纹钢总库存仍在下降,但钢企端已经连续3周累库。另外,笔者根据螺纹钢现有的供应水平和建筑钢材成交量拟合了螺纹钢周度供需缺口(需求-供应)数据,该数据在0轴以下一般表示供过于求。10月份第3周该数据为-57.9万吨,周环比回落42.11万吨。
而进入11月份之后,市场的关注焦点将从需求回升幅度转向冬储逻辑,从笔者调研了解的情况看,贸易商对后市预期普遍悲观,所以笔者对今年冬储持谨慎态度。那么未来2周~3周大概率会看到螺纹钢总库存的累积。
钢企利润维持高位,供应仍有回升空间
8月下旬之后钢企利润逐步恢复,受此影响,9月份生铁和粗钢日均产量均有所回升。10月初长流程螺纹钢利润最高回升至350元/吨附近,近期虽有所回落但也在200元/吨附近;10月份第3周全国247家钢企盈利面也在近3年高位水平(74.46%)。同时,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今年前3个季度粗钢产量同比下降了2869.84万吨,第4季度基本没有行政性限产的压力,所以未来1个~2个月长流程螺纹钢产量仍然有进一步回升的空间。
短流程钢企利润恢复也比较明显,“十一”长假之后,短流程螺纹钢的平电利润基本维持在100元/吨以上,经过10月17日大跌之后收缩至盈亏平衡附近,但谷电利润仍在240元/吨。这一利润水平仍会刺激电炉企业产量的回升,全国87家电弧炉企业开工率到上周末回升至69.58%,相比8月底回升23.43个百分点。另外,全国300家钢企废钢到货量也从9月底的49.9万吨回升到57.7万吨,这些因素均表明电炉钢产量也有进一步回升空间。
供应的回升对于价格的影响可能要从两方面来看:当宏观预期向好,需求边际改善,钢企利润处于高位时,供应的回升对价格的影响偏向正反馈;当需求偏弱,预期转差,钢企利润在低位时,供应回升对价格的影响更多偏向负反馈。目前需求处于强弱转换的时间节点,钢企利润尚可,所以接下来一段时间可能会看到钢企利润的阶段性收缩。
政策的强预期或持续至今年底
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前3个季度国内GDP同比增长4.8%,其中第3季度同比增长4.6%。因此若要完成全年5%的经济增长目标,压力传导到了第4季度。
宏观政策层面,9月24日宏观政策开始转向,之后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前召开,各部委也相继召开发布会,出台了一系列稳经济的政策。10月底到11月初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将成为下一个重要的政策观察点。同时,11月—12月份还有一系列经济层面的重磅会议召开,因此,政策的强预期可能会一直延续至今年底。
第4季度稳经济的抓手或仍是基建投资。根据10月12日财政部记者会介绍,10月—12月份共有2.3万亿元的专项债资金可以安排使用,9月份广义的基建投资也同比增长了17.48%,比8月份回升近11个百分点。
按照目前的政策力度,第4季度基建投资不排除会出现淡季“不淡”的情况。另外,第4季度一般为传统的汽车、家电消费旺季,9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的汽车、家电分项增速也明显回升,消费预计也会是第4季度拉动经济增长的一个主要动力。
总的来说,第4季度螺纹钢市场可能会转向供强需弱的格局,冬储力度可能也会低于预期。不过,考虑到第4季度在稳增长压力下,宏观政策仍有一定加码空间,且政策的强预期会一直持续至年底,故螺纹钢价格下方也有较强支撑。预计今年底前螺纹钢价格以区间震荡为主,跌破9月下旬低点的概率不高。(刘慧峰)
转自: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