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货黄金价格破9月高位 刷历史新高 后市怎么走?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4-10-21





  黄金价格再创历史新高。


  10月17日,Wind数据显示,现货黄金(伦敦金现,下同)价格突破9月创下的2685.58美元/盎司高位,最高涨至2685.73美元/盎司,再刷历史新高。


  截至记者发稿时,现货黄金价格经过冲高回落后,价格重新升至2680美元/盎司上方,报2680.99美元/盎司。


  期市方面,Wind数据显示,10月17日COMEX黄金期货盘中也快速拉涨,一度涨至2701美元/盎司的高位,连续两日冲击2700美元关口。截至记者发稿,COMEX黄金期货报2698.2美元/盎司的高位。


  9月份至今,本轮上涨行情中COMEX黄金期货已累计上涨超170美元,涨幅达到6.73%。


  国内期市方面,受外盘金价上涨带动,截至周四(10月17日)收盘,沪金主力2412合约报614.26元/克,涨1.11%,最高至615.16元/克。


  此外,上海黄金交易所“上海金”截至10月17日收盘价格同样普涨。其中,上海金Au99.99合约收盘价为612.66元/克,最高价613.5元/克;Au99.95合约收盘价611.12元/克,最高价612.0元/克;Au100g合约收盘价611.15元/克,最高价613.0元/克。


  首饰黄金价格方面,经过阶段性调整后,目前已重回前期高位并涨至790元/克一线位置。


  上海黄金饰品行业协会数据显示,10月17日,足金价格方面,老凤祥报789元/克、老庙报793元/克、中国黄金报793元/克、周大福报793元/克。


  对于黄金价格的继续走高,分析人士称主要是货币属性和避险属性的双重驱动。一方面,全球央行陆续降息,资产负债表的扩张有望强化贵金属的货币属性。另一方面,各国央行交替增持黄金,叠加避险属性给贵金属带来了更多利多支撑。


  东方金诚研报指出,上周美国通胀预期回升,叠加就业数据转弱,带动金价企稳回升。本周(10月14日当周)黄金价格或将窄幅波动。不过,中期来看,当前美国通胀下行缓慢、市场对美国债务周期再一次扩张的预期有所上升,加之中东地缘政治局势未见降温,避险需求对金价形成利多,金价仍有一定上涨空间。


  开源证券分析称,10月是美国大选前的关键月份,海外投资者或将再次就大选结果预期及美联储降息节奏预期进行博弈。12月份,美联储降息的检验窗口出现,市场对于经济走弱的数据更加敏感,考虑到利率下降速度仍较慢(年内预期100BP),经济软着陆或许存在被证伪的可能性,市场快速交易经济降温。因此,黄金在10—11月仍然具备买点,2025H1金价或仍存在二段上涨行情。


  正信期货表示,在美国经济软着陆预期升温的背景下,美元指数和美债利率持续震荡反弹,美元指数创出近两个月反弹新高,突破103.5整数关口,COMEX黄金期货价格在2650美元/盎司至2700美元/盎司区间震荡。


  “短期美元指数已经反弹至重要的技术性压力位104附近,关注受阻回调后给贵金属价格带来金融属性利多驱动,或将驱动进一步上涨。”正信期货称。


  而在避险方面,华泰期货表示,虽然美联储货币政策仍然具有限制性,但似乎与此前鲍威尔所提出的对通胀控制态度有所减弱的言论存在一定出入。不过黄金价格目前在地缘因素的推动下仍然表现强劲。


  “在当下地缘因素多变,并且经济展望同样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的情况下,贵金属仍然值得配置。”华泰期货指出。


  值得一提的是,分析人士表示,展望后市,以人民币计价的贵金属,有望在三重利多下进一步打开上涨空间。


  “8月初以来,随着美联储货币政策步入降息周期,贵金属迎来了一轮金融属性、货币属性和避险属性共振利多驱动的上涨行情。但自9月下行开始,随着美国经济通胀、就业和服务业PMI表现出一定韧性,美债利率和美元指数超跌反弹,金融属性抑制进一步上涨。”正信期货分析称。


  正信期货指出,然而9月下旬开始,中国宏观增量政策出台,宽货币、宽财政和松地产全面加码促进经济稳增长、扩内需、化风险,一揽子组合拳背后的核心仍然在于通过财政货币化的方式解决当前经济矛盾,中国央行资产负债表有望进一步扩张,宽财政有望遏制物价的下行趋势,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下行提供金融属性驱动。


  “叠加地产企稳回升的预期修复了贵金属的工业属性,三重利多或将打开人民币计价贵金属的上涨空间。沪金价格长期看多,建议投资者持多为主。”正信期货进一步指出。


  除了黄金,同为贵金属的白银后市表现同样被机构看多。正信期货表示,在美国经济软着陆的预期得以兑现过程中,工业需求的回暖有望驱动白银价格大幅补涨。因此,建议投资者短期对白银采取回调加多的策略参与。


  转自:澎湃新闻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