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指导、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主办的“2024(第十五届)钢铁行业节能减排大会”在北京召开。记者从会议获悉,我国持续打造全球最大的钢铁清洁生产体系,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成效显著。通过实施改造,拉动社会有效投资超6000亿元。
我国是世界钢铁业的生产消费中心,钢铁产量巨大,减排任务艰巨。数据显示,2017年,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82.31万吨,氮氧化物排放量143.42万吨,颗粒物排放量131.12万吨,均位居工业行业前3位。
2019年,生态环境部等五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实施钢铁行业超低排放的意见》提出,推动现有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到2020年底前,重点区域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取得明显进展,力争60%左右产能完成改造;到2025年底前,重点区域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基本完成,全国力争80%以上产能完成改造。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国43%的粗钢产能已完成全流程、39%的产能完成重点环节改造,钢铁行业污染物排放量下降60%,排放绩效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与2018年超低排放改造前相比,2023年钢铁产能集中的10个城市PM2.5平均浓度下降 24%,产能最集中的唐山、邯郸PM2.5平均浓度分别下降31%、30%。钢铁第一大省河北空气质量7个“后十”城市全部“清零”。
据了解,超低排放打破了原有以末端治理为主的传统观念,通过统筹产业结构调整、交通运输结构调整、节能技术改造等方式,实现污染防治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协同作用。钢铁业超低排放改造针对有组织排放、无组织排放和清洁运输,提出点线面全流程、全环节改造要求。企业在改造中优先采用长流程转短流程炼钢、原燃料替代、放散煤气回收、节能技术、“公转铁”“公转水”“油改电”等治理措施,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据测算,钢铁行业实施超低排放改造的同时,在抵消掉末端治理增加的碳排放外,还可协同减少1%-2%碳排放量(4000万吨左右)。
超低排放改造后,钢铁企业环保管理水平明显提升,厂区面貌焕然一新,产业集中度、先进产能占比明显提升。在国家有关部门积极指导下,山东省位于京津冀及周边“2+26”城市的10家长链条钢铁企业产能全部整合搬迁到沿海钢铁生产基地,河北省1000立方米以下高炉和100吨以下转炉全部升级改造。中钢协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完成超低排放改造的企业利润率是其他企业的2.6倍。
“我国钢铁行业在绿色、低碳、环保领域,行动是坚决的,投资是巨大的,成效也是卓著的,令世界同行敬佩。”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总工程师黄导分析说,超低排放等政策在推动钢铁行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中发挥重要引领和指导作用,对环保节能投资具有明显拉动作用,新形势下需要更多差异化政策的支持与激励。
生态环境部总工程师刘炳江指出,钢铁业超低排放通过技术创新、政策创新、管理创新实现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为其他重点行业提供了有益借鉴。其中,在管理创新方面,首次将清洁运输要求纳入超低排放改造内容,为新能源重卡弯道超车提供应用场景,改造力度最大的河北省、唐山市连续三年新能源重卡上牌量位列全国之首。
当前,钢铁行业减污降碳、绿色高质量转型任务依然艰巨。刘炳江表示,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联合其他部委共同推动绿色化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新质生产力,持续巩固绿色发展成果。
一是坚定信心,确保超低排放改造收官。钢铁业超低排放改造距2025年底收官仅剩一年多时间,全国80%粗钢产能完成超低排放改造拟定目标任务是不变的,剩余20%未完成超低排放改造的企业,生态环境部将联合相关部门,采取差异化管理措施。目前还有4亿多吨粗钢产能要完成改造收尾工作,工作重点由重点区域转向非重点区域。在这种形势下,钢铁行业更要保持战略定力、攻坚克难。尚未完成改造的企业,要抓紧时间保质保量完成。已完成改造和公示的企业,要重视建立长效机制。
二是扶优汰劣,保护好绿色优质生产力。钢铁企业实施超低改造工程最多的前几年也是行业盈利水平最好的几年,环保“扶优汰劣”对于行业整体形势有积极的调节作用。未来,扶优汰劣的管理思路会更加深入,差异化管理政策将更加清晰,将进一步加大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力度,通过差异化政策充分释放先进生产力。(经济日报记者 周雷)
转自: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