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份以来铁合金价格为何跳涨?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4-05-21





  经历了漫长的下跌,在4月1日价格触底后,铁合金价格迅速反转回升,尤其是锰硅期货价格出现大幅上涨。截至5月13日,锰硅期货主力合约2409价格从最低点6108元/吨上涨至9112元/吨,涨幅为48.2%;硅铁期货主力合约2409价格从最低点6402元/吨上涨至7190元/吨,涨幅为12.3%。伴随着期货价格上行,现货市场价格上涨,期现价差从期货贴水转为期货大幅升水现货。


  锰硅价格大幅上涨的原因在于锰矿,更在于市场对未来锰矿供应短缺的担忧。


  我国锰矿90%依靠进口,而国际锰矿又集中在某些大矿山手中,因此大矿山产量变动对锰矿的影响非常直接。2024年3月中旬过后,全球第二大锰矿山南32公司(South32)宣布,受天气影响,澳大利亚锰矿(下称澳矿)发货受阻,预计影响会持续至5月份。笔者预估将影响60万吨澳矿供应。4月22日,South32发布的季报显示,在没有其他恢复措施的情况下,格鲁特岛的澳矿发运受飓风天气的影响可能会持续至2025年第1季度。根据估算,这会导致澳矿发运量减少350万吨,供应给我国的澳矿将减少约300万吨。根据海关数据,2023年我国进口锰矿3100万吨,且澳矿为高品位氧化矿,澳矿供应减少对氧化矿市场的影响更大。随后锰硅期货价格加速上涨。


  但锰硅的情况和锰矿略有不同,锰硅下游主要为螺纹钢,锰硅生产企业产能过剩比较严重。根据上海钢联的调研,2023年锰硅产量为1152万吨,同比增长19.4%,而2023年螺纹钢产量是减少的。因此2023年锰硅过剩比较严重,市场堆积了大量的锰硅库存。2024年1月—3月份锰硅供应过剩,4月份起锰硅产量明显减少。但总体来看,锰硅产能过剩仍然比较严重。


  锰硅下游的钢厂对锰硅价格上涨相对比较谨慎。由于房地产市场低迷,螺纹钢产量也随之回落。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3月份,中国钢筋产量为1778.7万吨,同比下降22.5%。1月—3月份累计钢筋产量为5001.5万吨,同比下降9.5%。钢厂减少锰硅招标量,河钢集团5月份锰硅采购量大幅缩减,仅为8080吨,同比下降61.1%,环比下降36.9%。截至5月13日,河钢首轮询标价仅为7900元/吨,对高价的接受度有限,远低于期货盘面价格,但还未定标。


  本轮锰硅期货价格上涨的根本原因是锰矿短缺,但期货市场也提前发现了这一机会并给予了充分定价。期货市场本轮上涨从期货贴水上涨至期货升水现货,吸引了大量的套保盘及期货注册仓单。截至2024年5月10日,郑州商品交易所锰硅仓单量为68983张,是去年同期的5.3倍,折合锰硅现货34万吨,2月份开始锰硅仓单量不断创历史新高。期货盘面博弈激烈,截至5月13日锰硅期货持仓量创历史新高,达116万手,折合现货580万吨,约相当于锰硅半年的产量。


  展望未来,从基本面来看,锰矿供应有缺口,锰硅供需一般,钢厂减少招标量,锰硅厂两头受压从而减产,压制锰矿价格。再看锰元素整体供需情况,减供的10%~15%锰矿与减产的螺纹钢达成动态平衡。但期货盘面价格的上涨给2024年锰硅远期价格带来相对较高的定价之后,锰硅生产利润回升,锰硅厂开工率回升,对锰矿的需求增加,使得产业陷入“增产—提升成本”的循环。为了打破期货资金拉涨的循环,郑州商品交易所发布公告,自2024年5月14日起,非期货公司会员或客户在锰硅期货2406、2407、2408及2409合约上单日开仓交易的最大数量为2000手。虽然在South32和其他矿业公司增产之前,锰矿供应仍将偏紧,但锰硅价格趋于合理后,锰硅库存将得以释放,补充市场供应。


  铁合金另一品种硅铁价格的上涨幅度之所以相对较小,一方面是因为前期下跌后硅铁生产利润减少,硅铁产量有所回落,供需有所修复;另一方面是因为动力煤近期价格回升带动了硅铁价格上涨,锰硅期价的上涨也导致一些资金流入硅铁,拉升了硅铁期价。但是从硅铁自身的供需来看,伴随硅铁期货、现货价格上涨,目前硅铁几大主产区利润均已恢复,生产也无瓶颈,硅铁产量迅速提升,预计硅铁价格不会出现过大波动。


  锰硅本轮的跳涨对我们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启示。首先,由于锰矿资源主要掌握在海外企业手中,定价权不在国内,因此,在价格合适时,保有适当的国储库存可以起到调节供需的作用。其次,市场逻辑多变,在需求低迷的情况下,一些价格跌至成本的品种出现供给问题仍然有可能导致大行情发生,要及时做好减损止亏。此外,大行情发生后,往往会带来一些套利机会,例如本轮买锰硅现货抛期货的套保商,锁定了期现利润,但期货价格终将恢复常态,在资金离场后,期现价格回归是必然。(李文婧)


  转自:中国冶金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