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份螺纹钢价格先涨后稳,截至4月末,螺纹钢主力合约2410收盘价为3656元/吨,全月上涨206元/吨,涨幅为5.97%。对于后期走势,笔者认为螺纹钢价格上涨趋势仍未结束,但5月份有阶段性调整的风险。
4月份螺纹钢价格走势
成因分析
4月上中旬螺纹钢价格的反弹主要是由需求边际改善和通胀预期强化所致。4月份螺纹钢需求总量依然明显低于往年同期水平,但受需求旺季影响,边际改善趋势较为明显。4月份螺纹钢周均去库存67.4万吨,较3月份的14.66万吨明显加快,且高于近5年历史同期均值的63.89万吨。
同时,在第1季度国内经济数据中,除房地产表现偏差之外,其他数据均表现尚可,国内经济企稳复苏的大趋势进一步明确;而3月份美国CPI(消费者物价指数)同比增速连续两个月回升,美联储议息会议放缓缩表节奏等均强化了海外的二次通胀预期。
政策继续加码
下半年建筑钢材需求或改善
螺纹钢下游需求主要是房地产和基建两大行业,且当下其需求总量偏弱主要受到房地产行业下行的影响。目前针对房地产的政策托底力度仍在继续加大,4月底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在原有政策的基础上,又提出了要统筹研究消化存量房产和优化增量住房的政策措施。随后北京、天津等地相继宣布了放松限购的政策。自然资源部也发布通知,宣布商品住宅去化周期超过36个月的城市,应暂停新增商品住宅用地出让,标志着政策已经开始从供应端对房地产行业进行调控。3月份房地产行业的大部分指标依然偏弱,但新开工、销售、房地产资金来源的国内贷款分项等数据已出现边际改善。随着后续政策逐步落地,预计房地产已经接近底部区域,继续下行的空间有限。
基建方面,第1季度广义基建投资同比增长8.75%,增速较1月—2月份回落0.2个百分点。第1季度专项债发行进程偏慢是拖累基建投资的主要原因,当季专项债发行进程为16.3%,远低于去年同期的35%。不过,4月底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也强调了要及早发行并用好超长期特别国债,加快专项债发行使用进度,保持必要的财政支出强度。随着专项债发行进程的提速,基建投资也将逐步企稳回升。
淡季因素或阶段性影响
螺纹钢价格走势
5月—6月份为传统钢材需求淡季,且华东、华南等地又面临雨季影响,需求阶段性见顶的可能性较大。自4月中下旬开始,螺纹钢表观消费量环比增速已经开始放缓,而同比降幅则扩大至12.5%附近。
笔者根据螺纹钢现有的供应水平和建筑钢材日均成交量情况拟合的螺纹钢周度供需缺口(需求-供给)自4月中旬开始呈现逐周收窄趋势,4月11日、18日和25日当周分别为75.8万吨、41.8万吨和9.4万吨。从历史数据看,近几年5月份之后建筑钢材去库存速度放缓,甚至出现累库的情况。
投机性需求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在强预期、弱现实的格局下,钢材特别是螺纹钢呈现升水拉涨格局,故锁定了部分期现正套的头寸。这部分头寸一般起到助涨助跌的作用,一旦钢材需求走弱,盘面价格下行,基差转正,这部分头寸会获利了结,加剧现货市场抛压。4月下旬螺纹钢盘面价格先后4次冲击3700元/吨的整数关口未果,在某种程度上可能已经反映了5月份现货需求阶段性走弱的预期。
钢企利润收窄
供应或见顶回落
受3月份钢铁产业链负反馈影响,原料价格跌幅明显大于钢材,钢企利润有所修复,供应也随之回升。4月份全国247家钢企高炉日均铁水产量连续4周环比回升,到4月底已经回升至230.72万吨。短期来看,钢企盈利面已经回升至52.51%,且长流程螺纹钢仍有一定利润,所以5月初钢材供应量仍有一定回升空间,预计日均铁水产量回升到235万吨附近的概率较大。
但需要注意的是,自4月下旬开始,原料价格反弹非常明显,钢企利润明显收窄。到4月末,长流程螺纹钢利润已经收窄至35元/吨,且5月份是传统的钢材需求淡季,需求阶段性见顶的概率较大,那么一旦钢企利润转负, 日均铁水产量阶段性见顶的概率较大。
日均铁水产量见顶会导致原料的现实需求和钢企补库需求有所减弱,而铁矿石供应量则在稳步回升之中,第1季度主流4大矿山铁矿石产量为2.48亿吨,同比增长0.4%。虽然第1季度海外矿山发运量超出市场预期,但若以四大矿山年度发运目标和第1季度发运量进行估算,第2季度至第4季度周均发运量要达到2227万吨才可能达到全年发运目标,而截至4月26日当周的四大矿山周均发运量为1920.22万吨,后续供应仍有一定回升空间。另外,无论是从相对估值,还是从绝对估值来看,铁矿石120美元/吨的估值均处于偏高水平。因此,一旦日均铁水产量见顶,极有可能引发产业链的负反馈。
综合以上分析,4月底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政策力度略超市场预期,房地产托底政策力度进一步加大,财政、货币政策在下半年亦有进一步加码的可能,所以螺纹钢价格上涨趋势未改。但5月份为传统的钢材需求淡季,且钢企利润的压缩可能使得钢材供应见顶,再次引发产业链负反馈,故价格会有阶段性调整风险。(刘慧峰)
转自:中国冶金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