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不锈钢期货市场整体呈现一路波动、震荡下行走势,价格水平较上一年大幅下挫,全年最大价差接近4500元/吨。
进入2024年,1月份不锈钢期货价格借势震荡冲高,至1月末快速回落。2月上旬,正值农历年末,春节在即。2月4日立春,本周正式进入春季。在接下来的这个龙年春天里,不锈钢期货价格将如何运行?
1月份不锈钢期货价格冲高回落
1月份以来,不锈钢期货价格先是一路震荡攀升,之后冲高回落。随着春节假期临近,钢企检修减产情况越来越多,下游陆续进入休假模式,不锈钢需求更加疲弱,市场博弈情绪加剧。近期不锈钢仓单增加较多,不锈钢期货价格震荡回落。
据相关机构监测,2024年2月1日不锈钢主力合约2403开盘价为13870元/吨,收盘价为13715元/吨,较前一交易日收盘价下跌1.19%;2月2日下午3时,不锈钢主力合约最高价、最低价和收盘价分别为13750元/吨、13570元/吨和13655元/吨,收盘价较上一交易日结算价下跌0.91%。截至2月5日下午3时,不锈钢主力合约最高价、最低价和收盘价分别为13730元/吨、13600元/吨和13630元/吨,收盘价较上一交易日结算价下跌0.37%。
很显然,不锈钢期货价格总体下跌之势未改变。
现货市场压抑气氛挥之不去
不锈钢价格弱稳
与期货市场有所不同,近日现货市场不锈钢价格总体持稳。目前大多贸易商已进入春节假期,少数商家忙于收尾工作,物流企业基本停运。期货价格下跌对下游接货的刺激收效甚微,不锈钢现货价格小幅上调。下游观望情绪浓厚,实际成交寥寥无几。据监测,2月1日,江苏无锡地区304冷轧不锈钢报价为14000元/吨~14200元/吨,304热轧不锈钢报价为13350元/吨~13450元/吨;江苏无锡市场和广东佛山市场不锈钢基差均上涨180元/吨至420元/吨。
2023年,国内不锈钢粗钢产量呈现出两位数的增长,全年价格整体单边下行,屡探新低。进入2024年,不锈钢行情出现小幅回升迹象。随着春节临近,现货市场放假离场的商家数量越来越多,交易日趋萎缩,库存维持低位,价格总体表现为弱稳。
据统计,2023年国内不锈钢粗钢产量为3667.59万吨,同比增长12.59%,其中300系不锈钢产量为1851.94万吨,同比增长11.02%。2023年中国不锈钢进口总量为207.09万吨,同比下降36.96%;不锈钢出口总量为413.73万吨,同比下降9.10%。
不锈钢供应量大幅增长、进出口量大幅下降,表明不锈钢市场形势非常严峻。最新统计数据显示,1月份国内不锈钢粗钢排产量为274.4万吨,环比减少7.4%。
货运逐渐停止 镍价弱势运行
当前,原生镍已处于全面供应过剩状态,精炼镍国内库存、LME(伦敦金属交易所)镍库存持续累积,镍产业链供应充裕,加之前期镍铁、硫酸镍价格走弱,近期价格止跌后小幅上扬,外购原料生产电镍的成本较前期有所下滑。总体上,镍处于低库存、弱预期、低利润的格局之中,镍价大幅下行的可能性不大。
监测数据显示,2024年2月1日,沪镍主力合约2403开盘价为127530元/吨,收盘价为126240元/吨,较前一交易日收盘价下跌0.59%;之后夜盘沪镍主力合约开盘价为126320元/吨,收盘价为126850元/吨,较午后收盘价回涨0.48%。总体上,沪镍主力合约价格维持跌势。
在现货市场,由于春节假期即将到来,交投氛围转冷,货运陆续停止,供需双弱。
今春不锈钢期货价格低位震荡运行
2024年,外部环境依然严峻复杂,国内有效需求不足、行业产能过剩、风险隐患较多、社会预期趋弱。不确定性因素包括地缘政治风险、美联储政策、国内经济复苏、印尼产业政策等。
宏观方面,2024年1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2%,环比上升0.2个百分点;生产指数为51.3%,环比上升1.1个百分点;新订单指数为49.0%,从业人员指数为47.6%,均低于临界点。这表明,当前国内制造业景气度有所回升,但仍然低于荣枯线,市场对稳增长政策的预期仍然存在;生产速度加快,但需求仍然跟不上,制造业用工景气度明显不足。
原料成本方面,镍价窄幅震荡,驱动力不显著。一方面,供应端仍未见明显减产,累库仍在持续,镍价上方承压运行;另一方面,镍价估值较低,逼近镍矿成本线,印尼镍矿存在扰动预期,原料端成本支撑作用增强。当前镍价相较于产业链其他环节的低估值得以修复,短期价格或震荡偏弱运行。
近期不锈钢厂、镍铁厂利润明显改善,部分不锈钢厂复产。不过临近春节,部分不锈钢厂计划停产检修,短期或对资源供应有所影响。
综上所述,不锈钢供需矛盾相当突出,政策与环境均不容乐观。短期内,无论是期货还是现货,不锈钢价格的运行都将以弱势调整为主。不过,考虑到春节、冬储以及全国两会、国际宏观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不锈钢春季行情仍然存在价格上攻的利好之机,但切记不可“恋战”。(丁根)
转自: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