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铅锌产业月度景气指数报告(2023年8月)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3-10-12





  中国铅锌产业月度景气指数监测模型结果显示,2023年8月份,中国铅锌产业月度景气指数为29.6,较上月下降2.1个点,位于“正常”区间运行;先行合成指数为72.8,较上月下降3.8个点。


  景气指数在“正常”区间运行


  2023年8月份,中国铅锌产业月度景气指数较上月下降2.1个点,至29.6,处于“正常”区间运行。中国铅锌产业月度景气指数运行趋势如图1所示。


  2023年8月份,构成中国铅锌产业月度景气指数的8项指标均位于“正常”区间运行。


  先行合成指数小幅下降


  2023年8月份,中国铅锌产业合成指标中,先行合成指数72.8,较上月下降3.8个点。在先行合成指数的具体6个指标中,M2、镀锌板和铅锌矿进口指数呈上涨态势,分别较2023年7月份上涨0.8%、0.1%和0.4%,LME铅锌价格指数、铅酸蓄电池和固定资产投资指数分别较2023年7月份下降了2.9%、0.1%和8.7%。中国铅锌产业合成指数曲线如图3所示。


  产业运行情况与趋势


  一是原料供应维持较高景气度。据相关统计,7月份,国内铅、锌精矿产量累计同比分别增长8.5%和2.5%;进口方面,据海关数据,7月份中国进口铅精矿9.6万吨实物量,同比增长8.0%,进口锌精矿39.4万吨实物量,同比增长35.5%。8月份,原料供应继续保持充裕,精矿加工费呈企稳回升态势。其中,国产铅精矿加工费持稳于1000元/金属吨;国产锌精矿加工费均价为5200元/金属吨,较7月份上涨100元/金属吨,结算加工费均价为6350元/金属吨,较7月份上涨200元/金属吨。


  二是冶炼进入季节性检修季。据相关统计,8月份中国精铅产量同比增长4.6%,精锌产量同比增长14.3%。8月份处于传统的夏季冶炼集中检修期,铅锌开工率较7月份稳中略降,但整体仍维持在历史较高水平,冶炼利润的持续修复,带动了冶炼生产积极性,部分企业选择缩短或推迟检修期。


  三是铅锌消费整体疲弱。8月份,受外需疲软拖累,制造业景气度呈现减弱迹象,新出口订单显著下滑。受高温天气影响,铅锌初端消费继续呈现淡季特征,镀锌板产量、出口量和铅酸蓄电池产量、出口量均较前期有显著下滑,终端需求尚未显现复苏迹象。


  四是铅锌价格同步回升。8月份,国内外经济刺激政策密集出台,铅锌价格继续回升。其中,LME三月期铅均价2149美元/吨,同比上涨3.9%,环比上涨1.8%;SHFE铅主力合约均价15742元/吨,同比上涨6.5%,环比上涨2.2%;LME三月期锌均价2411美元/吨,同比下跌30.8%,环比上涨0.1%;SHFE锌主力合约均价20596元/吨,同比下跌17%,环比上涨1.5%。


  综上所述,8月份,铅锌原料端继续维持较高景气度,但冶炼端增速略有放缓,需求复苏仍显乏力,拖累国内铅锌产业景气指数小幅下降。初步预计,9月份,中国铅锌产业月度景气指数继续保持在“正常”区间运行。


  附注:


  1. 铅锌产业景气先行合成指数(简称先行指数)用于判断铅锌产业经济运行的近期变化趋势。该指数由以下6项指标构成:LME铅锌价格指数、M2、铅酸蓄电池、镀锌板、铅锌矿进口量指数、固定资产投资指数。


  2. 铅锌产业一致合成指标(简称一致指数)反映当前铅锌产业经济的运行状况。该指数由以下3项指标构成:生产指数、主营业务收入指数、利润总额指数。


  3. 铅锌产业滞后合成指标(简称滞后指数)与一致指数一起主要用来监测经济变动的趋势,起到事后验证的作用。该指数由以下3项指标构成:流动资本余额、应收账款总额、产成品余额。


  4. 综合景气指数反映当前铅锌产行发展景气程度。景气灯号图把铅锌产业经济运行状态分为5个级别,“红灯”表示经济过热,“黄灯”表示经济偏热,“绿灯”表示经济运行正常,“浅蓝灯”表示经济偏冷,“蓝灯”表示经济过冷。对单项指标灯号赋予不同的权重,将其汇总而成的综合景气指数也同样由5个灯区显示。


  综合景气指数由9项指标构成,即先行指数和一致指数的构成指标。


  5. 编制指数所用各项指标均经过季节调整,已剔除季节因素。


  6. 每月都将对以前的月度景气指数进行修订。当时间序列加入最新的一个月的数据后,以往月度景气指数会或多或少地发生变化,这是模型自动修正的结果。


  7. 生产指数,包括国内生产铅、锌精矿金属含量、精炼铅、锌产量。进口量指数,包括进口铅、锌精矿含铅、锌量、进口精炼铅、锌金属量。  (夏丛 执笔)


  转自:中国有色金属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