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钨钼产业月度景气指数报告(2023年7月)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3-09-15





  中国钨钼产业月度景气指数监测结果显示,2023年7月份,中国钨钼产业景气指数为23.0,较上月下降0.6个点,处于“正常”区间;先行合成指数为45.4,较上月下降0.9个点。


  景气指数持续下降


  中国钨钼产业月度景气指数2023年7月份下降至23.0,虽处于“正常”区间,抵近“偏冷”区间点,变化趋势见图1。


  由中国钨钼产业月度景气信号灯(见图2)可见,7月份构成钨钼产业景气指数中,除粗钢指数处于“偏冷”外,其他8个指数均处于“正常”区间。


  先行合成指数持续下降


  2023年7月份,在钨钼行业景气指数中,先行合成指数为45.4,较上月下降0.9个点。在先行合成指数的6个具体指标中,M2和钨钼固定资产指数较上月分别上升了0.5%和8.9%,钨钼价格指数、钨钼出口额指数、硬质合金指数和粗钢指数较上月下降了4.8%、0.8%、0.4%和0.1%。


  2023年7月份行业运行特点


  (一)钨产量同比下降,钼产量保持增长


  受部分矿山检修影响,7月份,国内钨产量有所下降,钨精矿(65%氧化钨)产量约6217吨,同比下降9.5%。同期,国内钼精矿产量10154吨钼(金属量),同比增长13.9%,增产主要来自几个新建钼矿(吉林天池钼业、巨龙铜矿及玉龙铜矿)。


  (二)钨出口同比均下降,钼小幅增长


  据海关统计,6月份,我国出口钨品1559吨(金属量,下同),同比下降36.8%。其中,钨冶炼产品出口545吨,同比下降55.2%;钨粉末产品出口781吨,同比下降22.9%;钨金属制品出口233吨,同比下降1.3%。同期,我国出口钼品2141吨钼(金属量,下同),同比增长5.2%。其中,钼炉料产品出口1409吨钼,同比下降6.3%;钼化工产品出口196吨钼,同比增长33.3%;钼金属制品出口537吨钼,同比增长39.5%。


  (三)钨钼消费同比继续保持增长


  7月份是企业传统的夏休时期,生产放缓,钨需求下降。据统计,7月份,国内钨消费约3425吨,环比下降2.7%,同比增长0.7%。另外,7月份,国内主流钢厂钼铁招标量约14000吨,环比增长37.3%,同比增长33.3%;7月份,国内钼消费量约12860吨钼,环比增长28.5%,同比增长27.1%。6月份以来,国内石化及风电等行业对含钼特钢的需求回升,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钼的消费。


  (四)钨价环比下降,钼价环比保持增长


  下游复苏不及预期,消费商推迟采购,主要企业7月上旬和下旬的采购指导价格连续下调。但供应偏紧,钨原料端价格维持高位。总的看来,需求偏弱,钨市场弱势调整。7月份,国内市场65%黑钨精矿均价11.9万元/吨,环比下降1.8%;仲钨酸铵(APT)均价17.8万元/吨,环比下降1.5%。在下游消费增长的支撑下,国内钼市场供应趋紧,钼产品价格继续回升。钼精矿(45%Mo)均价3898元/吨度,环比上涨2.5%;钼铁(60%Mo)均价25.2万元/吨,环比上涨2.9%。


  综上所述,根据目前掌握的情况看,终端领域需求总体稳健,产品价格回涨,初步判断8月指数将止跌趋稳。


  (周遵波 高海亮 杨召会 执笔)


  附注:


  1. 钨钼产业景气先行合成指标(简称先行指数)用于判断钨钼产业经济运行的近期变化趋势。该指数由以下6项指标构成:钨钼价格、M2、钨钼出口额、钨钼固定资产投资额、硬质合金产量、粗钢产量。


  2. 钨钼产业一致合成指标(简称一致指数)反映当前钨钼产业经济的运行状况。该指数由以下3项指标构成:生产、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


  3. 钨钼产业滞后合成指标(简称滞后指数)与一致指标一起主要用来监测经济变动的趋势,起到事后验证的作用。该指数由以下3项指标构成:产成品余额、流动资产余额、应收账款。


  4. 综合景气指数反映当前钨钼产业发展景气程度。景气灯号图把钨钼产业经济运行状态分为5个级别,“红灯”表示经济过热,“黄灯”表示经济偏热,“绿灯”表示经济运行正常,“浅蓝灯”表示经济偏冷,“蓝灯”表示经济过冷。对单项指标灯号赋予不同的权重,将其汇总而成的综合景气指数也同样由5个灯区显示。


  综合景气指数由9项指标构成,即先行指数和一致指数的构成指标。


  5. 编制指数所用各项指标均经过季节调整,已剔除季节因素。


  6. 每月都将对以前的月度景气指数进行修订。当时间序列加入最新的一个月的数据后,以往月度景气指数会或多或少地发生变化,这是模型自动修正的结果。


  转自:中国有色金属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