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物联钢铁物流专业委员会调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8月份钢铁行业PMI(采购经理指数)为45.2%,环比下降4.7个百分点,显示钢铁行业运行放缓。分项指数变化显示,钢铁行业淡季特征显现,市场需求继续下降,钢企生产有所下滑,钢材价格震荡下行,原材料价格增速放缓。预计9月份,钢材需求将有所回升,生产端稳中有降,原材料价格高位下降,钢材价格有所回升。
8月份,国内钢市淡季效应持续,市场需求继续下降。新订单指数为42.9%,环比下降6.9个百分点,连续2个月下降,显示市场需求没有起色。需求下降,一是因为8月份高温多雨的天气仍有所持续,基建方面开工率一般,钢材需求释放缓慢;二是因为房地产市场波动给钢材市场带来些许负面影响。据了解,当前各地市场信心偏弱,钢材购买意愿不强。从监测的沪市终端线螺采购数据来看,终端采购市场也相对较弱,8月份上海终端采购变化不大,月均微增2.76%,持续处于偏低水平。相比于国内市场的相对低迷,钢材出口方面表现较好,主要原因是当前国内钢材价格偏低,有一定价格优势,新出口订单指数为60.1%,环比上升8.3个百分点,连续3个月明显上升,钢铁出口呈现加快上升势头。
8月份,钢材生产有所下滑,生产指数为46.1%,较7月份下降6.4个百分点。导致生产下降的原因,一是8月份属于钢材需求淡季,企业生产动力偏弱。二是钢企盈利不佳,部分钢企已至亏损线,影响企业生产意愿。三是多地平控限产政策预期从严。据企业反映,部分省市的钢企已接到口头平控通知,但具体力度和细节尚未公布,企业生产出于谨慎考量,主动减产。四是钢企临检有所增加,影响企业生产节奏。据统计,长三角地区22家主流建筑钢企8月份实际生产螺纹钢453.5万吨,较7月底计划排产471.5万吨减少18万吨,较7月份实际生产减少15万吨,环比降3.2%。8月份盘条实际生产143万吨,较7月份减少9万吨,环比降低5.92%。生产下降导致原材料采购活动加快收缩。采购量指数为44.5%,较7月份下降1.1个百分点,连续5个月位于50%以下。
8月份,尽管市场需求偏弱运行对钢材价格有所抑制,但由于生产下降、预期效应及平控限产政策等因素,钢材价格也有一定的支撑。整体来看,8月份钢材价格震荡下行,下降幅度有限。上海螺纹钢价格指数显示,8月1日价格为3720元/吨,8月上半月上海螺纹钢价格指数震荡下行,到8月14日时降至8月份最低点3608元/吨。8月下半月,平控限产政策效果显现,供给端受到影响,加上市场对9月份有所期待,上海螺纹钢价格指数有所反弹,8月29日价格指数为3646元/吨。结合前期价格走势,8月份钢材价格较7月份小幅下降。
8月份,原材料采购活动加快收缩,导致7月以来的原材料价格快速上升势头有所放缓。购进价格指数为64.1%,环比下降5.8个百分点。分品类来看,各类原料价格涨跌互现,表现最强的焦炭延续7月份以来的涨势,其价格再度上涨。铁矿石价格呈现V字态势,在平控预期的作用下,铁矿石采购量下滑,市场价格承压,但临近月末时由于具体政策措施未落地,铁矿石价格开始报复性反弹,几乎收回8月份跌幅。废钢价格随着成材价格下降也有所下滑。综合来看,原材料价格虽然上涨势头有所减缓,但依旧给钢厂带来一定的成本压力,部分品种盈利空间再度压缩。
预计9月份,钢材市场需求或将有所扩张。一是因为旺季即将到来。“金九银十”是钢市传统旺季,加上高温多雨的天气即将消退,市场需求将加快释放。从往年经验来看,旺季需求基本要到9月中下旬才会陆续释放,但由于今年8月份需求情况不佳,即使后半月才会释放,整体需求依旧呈现上升态势。二是因为政策端拉动需求释放。近期财政部表示,将加大宏观政策调整力度,今年新增专项债券力争在9月底前基本发行完毕,用于项目建设的专项债券资金力争在10月底前使用完毕。在资金端到位的情况下,旺季基建所释放的“钢需”依旧值得期待。值得关注的是,另一个用钢大户房地产行业对钢市的支撑作用或将持续偏弱。目前国内多数地区已经全面放松房地产政策,但对行业提振依然有限,连续爆发的碧桂园、远洋地产等企业风险事件,预示着行业危机远未结束,整体回稳仍需要全产业的信心重铸。尽管有各地托底政策的落地实施,后续房地产行业低位徘徊概率较大。
生产端或将稳中下降。在8月末,部分地区钢厂已经收到平控限产通知。预计9月份其他地区也会陆续得到通知,在平控限产的政策压力下,企业生产将受到一定限制,不过在市场需求释放的带动下,钢厂生产下降空间也有限。整体来看,生产端将呈现稳中下降态势。在市场需求扩张、生产稳中有降的情况下,有助于钢材去库存。
原材料价格高位下降,钢材价格有所回升。当前原材料价格居高不下,但涨势已经放缓,预计9月份后,随着生产端承压,原材料需求或将继续下滑,带动价格高位下降。钢材价格方面,随着需求端释放,钢价有望结束下跌态势,如同需求端一般呈现V字走势,钢材价格将有所回升。
转自:中国冶金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