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铜产业月度景气指数监测模型结果显示,2023年7月份,中国铜产业月度景气指数为31.9,较上月下降0.9个点,位于“正常”区间运行;先行合成指数为75.8,本月与上月持平。
景气指数小幅下降
2023年7月份,中国铜产业月度景气指数较上月有小幅下降,下降0.9个点,至31.9,位于“正常”区间运行。中国铜产业月度景气指数变化趋势如图1所示。
由图2中国铜产业景气信号灯可见,2023年7月份,在构成中国铜产业月度景气指数的9个指标中,房屋销售面积指标位于“过冷”区间,铜生产指数指标位于“偏热”区间,其余7个指标均位于“正常”区间。
先行合成指数持平
2023年7月份,中国铜产业先行合成指数为75.8,与上月持平。中国铜产业合成指数曲线如图3所示。在构成中国铜产业先行合成指数的6个指标中(季调后数据),M2、进口量、房屋销售分别下降4.6%、17.9%、18.4%;LME铜价、投资总额、电力电缆分别上升0.5%、6.3%、2.1%。
产业运行态势分析
2023年7月份,中国铜产业运行呈现以下4个方面特点。
铜冶炼企业生产经营基本平稳。7月份,国内铜冶炼行业检修期持续,在前期企业检修基本完成情况下,本月仍有部分大中规模冶炼企业展开集中检修,尽管有计划中的新产能投产,补充部分产量,但月度总产量较上月仍略有下滑,同比则继续保持增长态势。
7月份,国内铜精矿供应延续此前充裕状态,但需求依然偏弱,铜精矿现货市场处于供大于求格局,且三季度铜精矿现货加工费TC指导价为95美元/吨,因此价格出现快速上涨。整体上7月份铜精矿现货加工费TC较此前呈攀升态势,月内报价在92.7~94.3美元/吨区间波动,月末在93.9美元/吨左右。
下游生产、终端市场持续淡季模式。7月份,铜下游铜材企业整体上生产情况基本平稳。进入淡季,部分领域出现供应宽松而需求低迷的情况。铜杆、铜管企业订单不佳,开工率较上月回落;铜板带企业开工率同比、环比都有略上升,其中环比有超预期的小幅提升;铜箔企业在新能源汽车电子元器件以及动力电池板块高景气度刺激下,本月处于满负荷生产。
终端市场方面,7月份,我国电源电网投资延续此前增长趋势,增长比较平稳;汽车产销量总体环比同比均有所下滑,新能源汽车和汽车出口则延续良好发展态势,依然是带动铜消费增长的主要动力。7月份的高温天气及年中大促使空调销售表现较好,但空调销售即将进入淡季,排产将逐步减少,内需拉动不足,外需将有所下滑;传统电子产品消费及房地产市场依然处于上行乏力状态,都对后期铜消费拉动作用有所减弱。
铜价环比小幅上涨。2023年7月,铜价震荡上行,重心较上月上移。LME三月期铜开盘于8317美元/吨,最高为7月31日的8846美元/吨,最低为7月6日的8236美元/吨。LME当月和三月期铜均价分别为8444.6美元/吨和8466.6美元/吨,同比分别上涨12.2%和12.2%,环比分别上涨1.5%和1.8%。内盘沪铜与外盘走势基本一致,SHFE当月和三月期铜均价分别为68697元/吨和68124元/吨,同比分别上涨19.6%和18.8%,环比分别上涨1.7%和1.8%。
精铜进口量持续上升。6月份,国内精铜进口量同比、环比各有不同。精铜进口量29.8万吨,环比增长1.0%,进口持续恢复;与去年同期相比,精铜进口量大幅下降20.4%,主要因为本月进口窗口保持关闭,且疫情缓解等因素导致去年同期进口基数较高。6月份,废铜进口处于亏损状态,进口贸易商有心无力,废铜进口量16.98万吨,环比下降3.8%,同比增长2.8%。
综合而言,初步预计,中国铜产业景气指数仍将位于“正常”区间运行。
附注:
1.铜产业景气先行合成指数(简称先行指数)用于判断铜产业经济运行的近期变化趋势。该指数由以下6项指标构成:LME铜结算价、M2、铜产品进口量指数、铜项目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商品房销售面积、电力电缆产量。
2.铜产业一致合成指标(简称一致指数)反映当前铜产业经济的运行状况。该指数由以下3项指标构成:国内铜产量、铜企业主营业务收入、铜企业利润总额。
3.铜产业滞后合成指标(简称滞后指数)与一致指标一起主要用来监测经济变动的趋势,起到事后验证的作用。该指数由以下3项指标构成:铜企业流动资本余额、铜企业应收账款余额、铜企业产成品资金余额。
4.综合景气指数反映当前铜产业发展景气程度。景气灯号图把铜产业经济运行状态分为5个级别,“红灯”表示经济过热,“黄灯”表示经济偏热,“绿灯”表示经济运行正常,“浅蓝灯”表示经济偏冷,“蓝灯”表示经济过冷。对单项指标灯号赋予不同的权重,将其汇总而成的综合景气指数也同样由5个灯区显示。
综合景气指数由9项指标构成,即先行指数和一致指数的构成指标。
5.编制指数所用各项指标均经过季节调整,已剔除季节因素。
6.每月都将对以前的月度景气指数进行修订。当时间序列加入最新的一个月的数据后,以往月度景气指数会或多或少地发生变化,这是模型自动修正的结果。
7.生产指数,包括国内生产铜精矿金属含量、精炼铜产量和铜材产量。进口量指数,包括进口铜精矿含铜量、进口精炼铜和进口铜废碎料含铜量。(刘若曦 张楠 执笔)
转自:中国有色金属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