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上半年,沪锌价格重心大幅下移。一方面,国内需求不及预期,PMI大幅下滑,房地产行业走弱,美国通胀高企,仍处于加息周期;另一方面,锌精矿加工费处于高位,冶炼利润可观,刺激冶炼厂积极开工,精炼锌产量大幅上扬,供应释放,锌价重心下移。
国内工业品库存低位
美国经济仍存韧性
6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比5月份上升0.2个百分点,制造业景气水平有所改善。其中,生产指数涨幅上升0.7个百分点,新订单增幅上升0.3个百分点,成品库存同比增速大幅下降2.8个百分点,原料库存增速小幅下降0.2个百分点。工业订单小幅回升,行业库存低位,或阶段性利多有色产业。
美国5月季调后,非农就业人口增长33.9万人,远超市场预期的19万人,显示美国经济仍存韧性。美国5月CPI同比增长4%,同比增速大幅下降0.9个百分点,略低于市场预期的4.1%。美国通胀下行增强了民众购买力。美国密歇根大学消费者信心指数上升。与此同时,美国耐用品新增订单仍保持正增长,5月份新增订单同比增长5.42%,显示美国经济衰退或不及预期。
加工费下滑、冶炼利润回落
精炼锌产量边际下降
国际铅锌研究小组(ILZSG)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前4个月,全球锌精矿产量402.4万吨,小幅增长0.5%,增量主要来自巴西、中国、印度、哈萨克斯坦和土耳其,但布基纳法索、加拿大和秘鲁的减产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这些增量。爱尔兰和葡萄牙的增长被西班牙和瑞典的减少部分所抵消,导致欧洲产量总体增长仅1.9%。矿山增量整体低于预期。在2022年全球产量下降2.5%后,在澳大利亚、印度、巴西、哈萨克斯坦、墨西哥、南非和美国的预期增长推动下,预计2023年全球锌矿产量将增长3%,达到1286万吨。
国内矿山方面,据上海有色网数据,2023年1—6月份,国内锌精矿产量约169.7万吨,同比增长10.68%。去年,受疫情影响的矿山产量恢复生产,但由于冶炼厂利润尚可,企业开工积极性上升,加工费缓步下滑,7月份,国产矿加工费为4900元/吨,较2022年初下滑约200元/吨。海关数据显示,去年前5个月,中国累计进口锌精矿188.6万吨,同比增长41.5%。去年上半年,锌精矿进口窗口打开,刺激海外矿流入,加剧了海外矿产的紧张;去年7月份,进口矿加工费为170美元/干吨,较年初下滑95美元/干吨;去年三季度,由于国内冶炼厂部分进入检修状态,精炼锌产量边际下滑,对矿的需求或环比走弱,加工费或有所回升,但四季度随着北方矿山季节性减停产,原料供应阶段性下滑,加工费下行。
据ILZSG数据显示,今年1—4月份,全球精炼锌金属市场盈余13.7万吨。其中,精炼锌产量455.7万吨,同比增加约5.2万吨;消费量442万吨,同比增加约7.1万吨。中国精炼金属产量的大幅增长是全球整体增长1.2%的主要驱动力。然而,欧洲和加拿大、日本的产量有所下降。中国、印度和美国精炼锌金属消费量的增加被欧洲和巴西、韩国、泰国、土耳其的减少部分抵消,导致全球需求量同比增长1.6%。
锌锭供应方面,加工费下滑,冶炼利润走低,精炼锌产量边际下滑。上半年,加工费处于高位,冶炼利润高企,国内锌冶炼厂开工积极性高涨,产量大幅上升。据SMM统计,2023年5月份,中国精炼锌产量为56.45万吨,环比增加2.45万吨,同比增长9.56%,略超过预期值。1—5月份,中国精炼锌累计产量达到267.4万吨,同比增长7.7%。其中,5月份,国内锌合金产量为8.594万吨,环比减少245吨;6月份,国内多数冶炼厂生产相对稳定,除云南部分冶炼厂减产以外,其他地区减量则主要因检修导致,检修地区主要集中在广西、河南、甘肃、陕西、内蒙古等地区。进入下半年,锌精矿加工费下滑,锌价下挫,冶炼利润走低,冶炼积极性下降。此外,今年第三季度北方多数冶炼厂将开始检修,预计整体精炼锌产量将进一步减少,第四季度北方矿山季节性下滑或加剧精炼锌产量下滑。
需求整体弱复苏
汽车方面,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5月份,我国汽车产量为233.3万辆,环比增长9.4%,同比增长21.1%;汽车销量为238.2万辆,环比增长10.3%,同比增长27.9%。1—5月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068.7万辆和1061.7万辆,同比均增长11.1%。此外,汽车市场普遍大降价以换取成交量,但汽车行业库存仍旧偏高,行业仍以弱复苏为主,预计下半年边际增量或有限。
从库存上看,6月30日,国内七地社会库存11.23万吨,较2022年底增加5.76万吨;6月29日,LME锌库存约8.09万吨,较上年末增加4.89万吨。上半年,国内锌锭小幅累库,但仍处于近年同期低位。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加工费下滑、冶炼利润回落,此外,企业检修,北方矿山第四季度季节性减产,都将使下半年精炼锌产量或出现边际下滑,与此同时,美国经济仍存韧性,国内PMI小幅好转。下半年或进入去库阶段。
转自:中国有色金属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