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份之后,得益于宏观政策加码和粗钢压减两大预期的支撑,螺纹钢价格在经历了前期的快速下跌之后逐步企稳,但现实供需格局偏弱使得价格反弹动能不足。从全月来看,价格呈现区间震荡走势。笔者认为,6月份螺纹钢将继续呈现供需双弱格局,价格在底部震荡,上涨下跌的空间均有限。
需求淡季将至,关注预期兑现情况
5月份,国内螺纹钢消费延续弱势,周度表观消费量及建筑钢材日均成交量数据环比均有不同程度的回落。未来一两个月将进入传统的螺纹钢消费淡季,从近5年历史数据来看,每年这个时间螺纹钢都会有3~10周的累库,平均累库幅度在121万吨(13%)左右。不过,淡季需求走弱和累库属于预期之内的情况,且4月—5月份螺纹钢价格的下跌已经基本反映了淡季的弱需求,接下来更需要关注淡季期间需求走弱幅度及钢材库存累积的程度。除非淡季需求明显超出预期,否则弱需求对于盘面价格的压制作用可能会非常有限。
具体来看,5月中旬之后的强预期使得螺纹钢盘面价格表现偏强,且与现货价格的贴水幅度再度收窄至0附近。据了解,部分期现正套头寸再度开始进场,唐山钢坯库存、杭州螺纹钢库存的回升侧面验证这一结论。若低基差持续,未来几周期现正套头寸可能会继续建仓,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对螺纹钢现货价格形成支撑。
现实需求方面,房地产数据表现依旧疲弱,特别是与螺纹钢消费最为相关的新开工面积3月—4月份的降幅仍在30%附近。结合资金来源情况来看,商品房销售依然是决定房地产企业拿地和新开工意愿的重要因素之一。而近期房地产销售数据依然是下滑的,故房地产新开工数据下滑的大方向预计难有改变。不过考虑到低基数效应及一些地区因城施策的政策仍在调整,下半年应该能够看到房地产数据出现边际改善。
近几个月基建投资增速的回落则主要是由项目不足所致,考虑到目前房地产投资相对低迷,制造业企业扩产意愿不足,基建投资稳增长的作用依旧凸显。央行第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提到要持续发挥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的作用,增强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的引导作用,故后期基建相关政策仍有加码可能,基建投资相比其他行业仍会保持较高的景气度。
供应阶段性见顶,
但减产过程或相对曲折
受到需求强预期证伪的影响,钢材价格快速下跌,钢厂利润阶段性收窄,4月份钢材供应呈现触顶趋势。但4月份钢材供应的减量主要由废钢贡献,铁水减量明显不及预期,当月粗钢日均产量与3月份基本持平,而生铁日均产量则环比回升了7.63万吨。
今年延续粗钢产量平控的政策,且未来一两个月为传统的钢材需求淡季,所以供应减量的趋势仍会延续。考虑到当下电炉钢减产已经较为充分,全国87家电弧炉企业产能利用率已经降至50%以下,后期供应的减量将主要由铁水贡献。5月份计划检修的钢厂数量也在增多,根据统计,截至5月15日,国内有15家钢厂发布了检修计划,其中山钢集团日照公司一座5100立方米的高炉自5月24日起检修15天,预计影响铁水产量1万吨/天。
但也需要注意,在低需求的背景下,随着钢厂减产举措的落地,原料价格的跌幅明显大于钢材。自5月份开始,钢厂利润有所恢复,据测算,长流程钢厂螺纹钢和热轧卷板的利润最高分别修复至250元/吨和220元/吨。据相关机构统计,全国247家钢厂盈利占比数据连续两周回升,累计回升11.25个百分点,上周(5月15日—19日)高炉日均铁水产量也回升0.11万吨~239.36万吨。故虽然钢材供应减量的大方向不会改变,但钢厂可能会在减产和复产之间反复博弈,减产过程会比较曲折。
市场逻辑或再度由产业现实
切换至宏观预期
近两年螺纹钢期货行情一直呈现“淡季讲预期、旺季讲现实”的情况。以2022年11月份以来的行情为例,2022年11月份到今年3月中旬螺纹钢价格的上涨更多是受宏观预期的驱动,而3月中旬到5月初螺纹钢价格的下跌则更多是受产业高供给低需求现状的驱动。
我们看到,4月份消费、投资、进出口等数据环比均有不同程度的走弱,CPI(消费者价格指数)、PPI(生产者价格指数)数据也跌至疫情以来的低点,这表明国内经济恢复的内生动力不足。第一季度中央政治局会议也强调了恢复和扩大需求是当前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关键所在。在这一背景下,市场预期7月下旬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会有进一步利好政策出台,并进一步预计下半年的螺纹钢需求可能会好于上半年。另外,4月—5月份螺纹钢价格的下跌已经反映了淡季弱需求的预期,所以在未来一两个月,黑色金属期货市场运行的主逻辑极有可能由产业现实再度切换至宏观预期。
综上所述,未来一两个月,螺纹钢市场将维持4月份以来的供需双降格局。不过,在宏观经济数据持续走弱且第一季度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恢复和扩大需求重要性的背景下,市场对于宏观政策转暖的预期可能会有所增强,那么螺纹钢市场运行的主逻辑极可能由产业现实再度转向宏观预期。因此,螺纹钢价格大概率在底部震荡,继续大幅下跌的可能性不大。(刘慧峰)
转自:中国冶金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