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偏弱 地产业支撑上半年铝消费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3-03-20





  受1月份国内氧化铝产量小幅下降影响,氧化铝价格保持坚挺。1月份,国内氧化铝维持紧平衡格局。2月份,贵州和山西地区部分氧化铝厂有复产计划,河北文丰公司新投120万吨产能将会释放,预计2月份氧化铝日度产量将增加至21万吨/天。2月份,国内冶金级氧化铝总产量为583万吨,较去年同期增长10.7%。随着贵州、四川等地的电解铝厂逐步复产,国内企业的氧化铝需求将会增加。但是,值得注意的事,如果电解铝厂复产速度放缓,云南限电造成电解铝减产,短期内氧化铝需求仍然存在下降的可能性,因此,氧化铝价格进一步上涨的可能性较低。


  电解铝成本下降的可能性较小


  目前,国内电解铝厂的主要电力来源以火电为主,尽管使用水电的比例在逐年上升,但火电的使用比例仍然超过80%。随着今年初动力煤价格的大幅下跌,国内电解铝冶炼成本也有所下降。铝下游企业复工复产仍在进行中,整体消费不及预期,导致电解铝价格的下跌。近期随着复工复产的进行,下游需求有所好转,但是,国内煤炭延续累库,煤炭供应也逐步增加,预计短期内动力煤价格仍将维持偏弱运行。


  阳极碳棒的价格在今年初也大幅下跌。阳极碳棒的价格主要由煤沥青与石油焦决定,煤沥青主要由国内煤炭价格决定成本,石油焦主要跟随原油价格波动。今年以来,国内石油焦和煤沥青价格均出现较为明显的下跌,也带动了电解铝冶炼成本的下降。目前,煤炭价格处于相对低位,未来下跌空间有限。


  未来电解铝成本进一步下降的空间较小,如果相关冶炼原料价格上涨,带动电解铝冶炼成本走高,电解铝价格可能受此影响同步上涨。


  电解铝库存增长


  2月27日,据SMM统计,国内电解铝锭社会库存126.8万吨,较1月底库存月度增加28.2万吨,较2022年2月份库存增加15.1万吨。春节后,国内铝社会库存持续增加,目前已超过往年同期,累库速度超预期。现阶段的累库压制铝价。


  与电解铝库存相比,铝棒库存出现了明显下降,这主要得益于房地产竣工端数据的恢复,带动的铝棒消费走强。


  终端行业方面,汽车行业去年下半年高速增长,新能源汽车对于汽车消费的拉动较为显著。随着2023年新能源汽车相关补贴政策的退出,预计汽车行业的增速将有所下降。地产方面,2022年11月份以来,国内关于房地产行业的利好政策频出,其中,《关于做好当前金融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工作的通知》中提及了关于保持房地产融资平稳有序等六大方面共十六条具体措施。去年12月份,国内房屋竣工面积累计同比数据出现回升,为今年国内房地产竣工数据走强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去年受资金困境影响导致的地产竣工面积的持续下降,今年在确保资金的情况下,房地产竣工数据预计将有所改善。


  电解铝进口减少


  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2年12月份,我国进口电解铝约为12.765万吨,其中,税则号76011010进口量为47.994吨,税则号76011090进口量为127597.607吨。2022年12月份,电解铝进口量环比增长15.3%,同比增长55.2%。2022年,国内电解铝累计进口总量为66.8万吨,同比下降58%。2022年12月份,我国出口电解铝约为677.3吨,其中,税则号76011010出口量为428.138吨,税则号76011090出口量为249.125吨。2022年12月份,国内电解铝出口量环比下降71.7%,同比下降8.2%。2022年,国内累计出口电解铝196012.8吨,同比大幅增长。


  2022年12月份,我国出口铝材44.8万吨,同比下降18.7%,环比增长3.7%。其中,铝板带、铝箔、铝挤压材分别出口24.1万吨、10.9万吨和9.4万吨,环比分别增长5.7%、2%和1%。2022年,我国累计出口铝材615.0万吨,比2021年增长13.2%,是继2021年之后再次创下历史新高,首次突破600万吨。其中,铝板带、铝箔分别出口357.2万吨和146.4万吨,比2021年分别增长20.8%和9.6%,铝罐料和家用箔等产品出口好于预期;出口铝挤压材107.0万吨,与2021年相比下降1.8%。除受到欧洲地区建筑和机械等行业型材消费下降影响以外,也与欧盟对我国铝型材实施反倾销后,转从其他国家和地区进口有关。


  随着欧洲天然气价格的下跌,2023年,海外电解铝厂开始逐步复产。部分新建电解铝厂也将于2023年投产,海外的铝供应将会有所增加。


  预计第二季度国内铝价将由现有的震荡偏强转为下跌。美国通胀及就业数据的超预期增长,导致美联储政策导向再次转“鹰派”,预计铝消费较去年难有显著增长,整体将呈现供大于求状态。


  转自:中国有色金属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