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局势复杂原镁需求疲软镁价承压下行——2022年镁市场回顾及后市展望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3-02-07





  2022年,镁价跌幅较大,在前期环保整改及疫情影响下,原镁的内贸消费不及预期,镁市场下行明显。


  下游需求量的缩减,导致市场现货充足,同时,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不足,原镁出口量减少,工厂库存大力偏大,工厂企业陷入经营困境。


  国内价格走势回顾


  2022年,国内原镁年均价30738.71元/吨,同比上涨21.77%;日均价波动范围在5.2万~2.14万元/吨,最高价为1月份的5.2万元/吨,最低价为12月份的2.14万元/吨。


  2021年的镁市场走势强劲,不仅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带动镁价上涨,国家双控限电政策的加码更是急速拉升原镁价格。2021年年底,陕西省督查组进驻榆林市,随着环保整改政策的发酵,镁价保持强稳运行。


  2022年,镁市场由强转弱,价格持续下行,一度跌破主产区工厂成本价。2022年年初,市场现货整体不多,下游用户担心陕西的环保政策会引发镁市场动荡,为规避市场不确定风险,下游用户积极备货,市场询盘采购增多,成交价在5.2万元/吨左右。2022年年初,厂家多有备货,春节后返市不久,工厂惜售心态尚浓,市场仍挺稳运行;2月份的镁市场整体比较活跃,成交不断跟进,原镁价格高位运行;3月份的原镁市场延续维稳运行,原镁市场常态化的价格在4万元/吨左右。低价的原镁在市场中难寻,高价格原镁让镁锭用户也难以接受,市场在供需的持续博弈下整体较为稳定。


  2022年第二季度的镁价震荡下行,由于部分地区疫情管控升级,导致下游企业需求再度放缓。同时,硅铁等原材料价格的普遍下调,镁价下行压力再度加大,镁价由4月初的4万元/吨开始下滑,2022年5月下旬已跌至3万元/吨,2022年6月份在需求不振的持续影响下,镁价承压下探至2.55万元/吨。


  2022年下半年的镁市场,主基调是弱势盘整运行。一方面,国际局势动荡,整体的经济低迷,国外对原镁的需求不及预期;另一方面,国内需求支撑不足,叠加硅铁价格的下调,镁价不断下跌。虽然在2022年中秋、国庆节之际下游出现补货,在采购需求的带动下,工厂库存压力缓解,镁市场有所反弹,但随着备货的完成,新订单逐步减少,高价镁成交受阻,市场回归弱势运行态势。


  2022年年末,镁价基本在2.15万~2.17万元/吨。该价位临近工厂成本价,在成本端压力影响下,镁价下跌空间有限,而国内下游企业因受疫情影响,工人到岗率偏低,生产受限,市场对镁的需求乏力,镁价上行动力不足,市场僵持维稳运行。


  2022年,国内镁价走势与硅铁价格走势相似。2022年年初,镁市场的需求在经历持续低迷后有所释放,成交相对活跃,硅铁价格略有上升,整体偏强势运行;自2022年第二季度起,硅铁成交逐渐放缓,价格高位回调,随后缓慢下行;2022年第三季度,市场恐慌情绪加剧,价格加速下行;2022年第四季度,硅铁市场止跌,价格在底部缓慢震荡;2022年年末,硅铁市场大体企稳。


  截至2022年年底,山西地区厂商主流报价2.17万~2.19万元/吨,宁夏地区报价基本在2.15万~2.17万元/吨,陕西地区报价2.15万~2.17万元/吨。


  出口方面,2022年FOB镁年均价4863.49美元/吨,同比上涨20.42%;全年日均价波动区间3275美元~8515美元/吨,最高点在1月份的8515美元/吨,最低点在12月份的3275美元/吨。


  2022年,FOB镁价跟随国内价格大幅走低,年末为全年最低点,主要是因为美联储大幅加息,市场担忧其导致经济“滞胀”的衰退,包括原镁在内的有色金属商品价格多有明显的下跌。同时,国际局势的复杂多变和地缘政治的动荡,给全球的经营投资环境带来极大的不稳定性,导致有色金属工业运行面临较大下行压力,出口价格随着下滑。


  截至2022年年底,部分厂商、贸易商出口报价在FOB 3290美元~3320美元/吨。


  国际镁市场价格走势回顾


  美国市场


  2022年,美国市场镁价格较2021年走势震荡回调。


  根据《美国金属周刊》报道,美国镁锭西方现货价从2021年底的6.25美元~6.9美元/磅窄幅震荡,截至2022年12月底,价格波动至6美元~7美元/磅;美国镁锭交易者进口价格也从2021年底6.25美元~6.9美元/磅波动至2022年12月底的6美元~7美元/磅;美国压铸合金(贸易者)价格则从2021年底的5.5美元~6.5美元/磅下调至4.25美元~5.5美元/磅。


  欧洲市场


  受中国镁价持续下行的影响,2022年,欧洲各市场收市报价与2021年同期相比跌幅较大。


  2022年年底,《英国金属导报》(MB)镁锭价格收至3400美元~3800美元/吨,2021年同期为8100美元~8700美元/吨;《美国金属周刊》(MW)的欧洲自由市场价格2022年末收至3400美元~3550美元/吨,2021年同期为7500美元~8000美元/吨;欧洲战略小金属鹿特丹仓库报价2022年收至3650美元/吨,较2021年同期的7500美元/吨跌幅较大。


  2023年镁市场预测


  2023年国内外经济形势预测


  国际经济形势分析


  2023年,世界经济复苏将面临更大压力。


  IMF预计,2023年,占全球GDP


  1/3的国家将面临经济衰退。展望未来,世界经济增速还将进一步降低。2023年,世界经济低于IMF和世界银行预期的可能性较大,世界经济增长率为2.5%;不排除出现世界经济增速大幅下滑的可能性,部分主要经济体甚至会出现经济收缩。从中长期来看,世界经济将在中低速增长的轨道运行。


  2023年的全球经济或比2022年更加艰难,全球经济将继续疲软。2022全球年会发布的《IFF2022年全球金融与发展报告》显示,尽管2023年疫情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可能进一步得到缓解,但发达国家为控制通胀而采取的货币紧缩政策将进一步削弱其经济增长动力,而全球金融状况的收紧将限制许多发展中国家复苏的步伐。在此背景下,预期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2.8%,发达经济体增长1.2%,发展中国家增长3.9%。


  欧盟委员会预测,2023年欧盟和欧元区GDP均仅增长0.3%。不少分析机构更为悲观地认为,2023年欧元区经济将陷入负增长。


  2023年国内经济形势预测


  疫情形势及防控政策的重大变化,将使2023年我国经济全面向好,防疫政策的调整和经济运行完全常态化可期,2023年我国经济发展必将重演2021年的强劲恢复走势,而且随着疫情向低危害性演化且有望不久将会终结,回归完全正常化的增长模式。预计2023年我国经济增长将超过6%,甚至可能达到7%~8%。


  2023年镁市场走势预测


  国内供应方面,2022年,国内原镁供应基本稳定,山西、宁夏产区,产量整体变化不大,陕西地区全年生产总体正常,只在2022年年末,因下游需求萎缩,镁价跌至成本线附近,部分小厂没有利润支撑,不得已减产或停产检修,2022年年末原镁产量略有下降。


  镁应用方面,目前,国内镁深加工应用处于上升期,镁合金在汽车、3C领域的应用不断突破,用量逐年增加,镁凭借其减重、高比强度和比刚度等优势在航空航天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汇率方面,根据各方观点,美元在2023年初有可能走强、且可能有一定波动,这也意味着人民币汇率可能在2023年初走弱,并可能出现一定波动。但随着中国经济重启和持续复苏,预计市场情绪将推动2023年下半年人民币兑美元升值。


  价格方面,2022年镁价低位弱势运行,考虑到2023年疫情对人们的生活及工厂生产经营的影响进一步减弱,加工企业陆续开启常态化生产经营,对镁的需求将有所增长。2023年,钢铁行业总需求或恢复性增长,利润有望持续修复,海绵钛、电解铝的需求或有望进一步增加,对原镁的需求将进一步增大,镁价或有较大的的涨幅。


  供需分析


  国内供小幅减少


  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镁业分会初步统计,2022年,中国共生产原镁约89.36万吨,同比下降5.82%。其中,陕西地区生产约54.84万吨,同比下降约12%;山西地区全年生产约20.25万吨,同比增长3.27%;内蒙古地区全年生产约4.37万吨,与2021年大致相同;新疆地区全年生产约2.82万吨,同比增长约8.88%。


  出口量恢复增长


  2022年1—12月,由于镁价的持续下跌,中国原镁出口量较2021年同期或小幅上涨,预计2022年12月单月各类镁产品出口量约为50.3万吨,比2021年增长约3万吨,涨幅约为5.8%;镁锭2022年全年出口量约为28万吨,与2021年大体持平,镁合金2022年全年的出口量约13.6万吨,比2021年增长约2.7万吨,涨幅约24.9%,镁粉的全年出口量约为7万吨,比2021年下降约0.7万吨,跌幅约9%,具体数据以海关出口数据为准。


  国内消费同比有所减少


  2022年,国内镁消费量预计39万吨左右,相较于2021年消费量减少。


  从下游相关行业看电解铝、海绵钛均出现不同程度受的增长,但钢铁产量有所下滑,因此,镁在冶金领域的消费量或无明显变化,加工领域的消费预计相较于2021年有所减少。


  国内镁表观消费量数据分析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及信息,预计2022年我国原镁产量89.36万吨左右,出口各类镁产品约在50万吨左右,国内消费量39万吨。消费占总供应的43.64%,而出口占总供应的55.95%。


  转自:中国有色金属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