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铂金市场今明两年或出现供应盈余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1-12-13





  世界铂金投资协会(WPIC)近日发布2021年第三季度《铂金季刊》,报告对2021年早期发布的预测数据进行修正,并首次对2022年全球铂金市场进行预测。


  2021年矿山铂金供应量预计达191吨


  报告称,2021年第三季度全球铂金总供应量为64吨,同比增长7%;总需求量为45吨,较去年同期下降44%。世界铂金投资协会(WPIC)分析认为,三季度全球铂金需求延续了前三季度的正同比增长趋势,然而消极的投资需求加上近乎创纪录的精炼供应量,使三季度铂金市场出现18吨盈余。供应方面,矿山铂金供应逐步恢复,同时英美铂业转炉厂(ACP)因去年停产而积累的17吨半成品材料在今年第三季度加速处理,促使精炼铂金供应量增加4吨左右,从而导致三季度矿产供应总量同比增长13%(+6吨),达到49吨。


  报告预测,2021年,矿山供应量预计将达到191吨,比2020年增长25%(+38吨),总供应量将增长19%(+40吨),达到252吨,全年供应盈余24吨。2022年,预计总供应量将与2019年基本持平,为256吨(+1%,+0.5吨),这一预测囊括了2020年所积累的最后一批半成品库存处理及运营稳定性改善所带来的增产,全年预计盈余20吨。


  汽车领域铂金需求2021年预计增长14%


  报告显示,受半导体芯片创纪录的交付周期影响,汽车制造商在第三季度大幅下调产量预测。目前,乘用车产量预计为7700万辆,比受疫情影响的2020年只增长了3%,比2021年初的预测减少约1000万辆。


  尽管如此,由于汽车催化剂中载铂量的增加,以及更多铂金用于催化剂替代钯金(估计今年将超过6吨),世界铂金投资协会(WPIC)依然认为,2021年汽车铂金需求预计将增长14%(+11吨),并且这一趋势将持续至2022年,预计汽车铂金需求将增加20%(+17吨)。


  特别是北美和中国市场,由于受混合动力和轻度混合动力汽车产量大幅增长的推动,加上汽车生产商的战略重点在于SUV和皮卡而非小型汽车,预计2021年北美汽车铂金需求将大幅增长31%(+3吨);中国市场,随着乘用车国6A标准的实施,以及重型车辆国Vl A排放标准的逐步推行,中国汽车行业的铂金需求将增长42%(+4吨)。此外,在这两个国家和地区,铂金对钯金的替代也是促成这些显著增长的原因之一。


  铂金条(币)投资需求强劲


  报告显示,三季度全球铂金投资需求为-8吨。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交易所仓库库存下降5吨,ETF持有量减少6吨。世界铂金投资协会(WPIC)分析认为,二季度ETF持有量减少是因为南非投资基金转向投资铂金矿业股票以获取可观的股息收益。同时,三季度铂金租赁利率上升,或由于中国市场铂金进口量增长,导致纽约商品交易所铂金库存流出,截至2021年第三季度末,已降至17吨;预计今年全球铂金ETF持有量将减少1吨,但2022年将增加2吨。


  相较于全球铂金市场投资需求下滑,三季度铂金条和铂金币的需求却出现激增,同比增长25%(+1吨),达到4吨,这表明投资者对全球风险(包括通货膨胀)仍较为担忧。尽管这一数值比2020年的高位下降了约38%,但2021年全球铂金条(币)投资预计将达到11吨。世界铂金投资协会(WPIC)预测,2022年全球铂金投资条(币)需求将增长10%,达13吨,主要受北美和日本零售投资者购买量增加的影响。尽管这一预测低于2020年18吨的纪录,但仍比疫情前7年的年均铂金条币需求高出50%以上。


  工业铂金需求今年预计激增26%


  报告显示,三季度全球工业铂金需求同比增长20%(+3吨)。尽管今年的最后一个季度全球铂金工业需求将有所放缓,但预计全年需求将同比增长26%(+16吨)。世界铂金投资协会(WPIC)认为,增长的驱动因素主要包括石油行业铂金需求激增65%(+2吨),以及中国玻纤和LCD行业的新产能落地带来72%(+9吨)的玻璃需求增长。


  虽然2022年石油产能的增加将导致铂金需求上升,但玻璃制造行业的铂金需求将减少50%以上。尽管如此,铂金的工业需求总体上仍将高于2019年的水平。


  世界铂金投资协会首席执行官保罗·威尔逊表示,全球经济持续复苏,铂金市场将从中受益。2021年和2022年,受疫情常态化影响,如半导体短缺等因素将抑制全球铂金市场需求。2023年,随着需求抑制因素的解决,市场或将出现重要转机。他同时表示,在全球风险加剧的大环境下,铂金将继续提供替代投资。今年第三季度,铂金市场对铂金条(币)的需求攀升25%,这是投资者对风险加剧的真实反应,相信这种情况在明年还将继续。(记者 刘烜)


  转自:中国矿业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