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范一飞在2017第六届中国支付清算论坛上表示,监管部门正在推动《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修订,明确外商投资非银行支付机构准入事宜,鼓励外资参与我国电子支付业务的发展和竞争。对此,受访专家表示,在第三方支付行业引入外资已水到渠成,更加充分的市场竞争才能带动支付行业创新与发展。
(图片来源:互联网)
外资入场时机已到
目前,第三方支付行业的外资准入标准仍处于法律空白地带。按照《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外商投资支付机构的业务范围、境外出资人的资格条件和出资比例等问题由中国人民银行另行规定,但截至目前仍未出台相关规定。在《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17年修订)》中,金融业属于限制外商投资产业,关于第三方支付业务缺乏更具体的细则。
数据显示,我国第三方支付机构业务增长显著,从2013年的371亿笔增加到2016年的1855亿笔,金额从18万亿元增加到120万亿元。盘古智库学术委员会委员、前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员梁猛表示,当前中国第三方支付行业已经跻身世界前列,对外资开放的条件已经成熟。“PayPal等国外支付巨头带来的冲击可能会让国内企业一时难以适应,但引入新的竞争对手能让行业实现更快发展。”
同时,我国外贸的发展也要求跨境支付手段更加灵活便捷。根据《中国支付清算发展报告(2015)》,传统商业银行的支付体系是以最小化风险原则设计的,缺乏灵活性。在国际金融市场、全球B2C市场及国际汇款领域,更具支付效率的第三方支付机构已赶超商业银行,主动引入国外第三方支付平台能进一步促进人民币跨境流动,进而为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及外贸发展增添动力。
监管不放松
范一飞透露,第三方支付行业的对外开放将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并遵循先放开前端交易和结算,后放开后台清算的总体开放顺序。同时,对外开放要与监管相匹配,所有经营主体及业务领域均实行准入,并一律纳入监管。
作为重要的金融业务,支付行业具有较高的准入门槛。目前在国内开展第三方支付业务需首先获得央行颁发的支付牌照。今年4月发布的《中国支付清算行业运行报告(2017)》显示,当前共有255家国内企业拥有支付牌照,新的第三方支付牌照已暂停发放。
梁猛认为,外资在进入国内第三方支付行业时很可能也需要取得牌照,并接受央行统一监管。在2017第六届中国支付清算论坛上,PayPal及SWIFT公司的高管均表示其公司愿意接受中国金融监管的原则和条例,并将竭力保障金融安全。“在引入外资后,第三方支付行业需进一步完善监管政策和准入标准。对支付行业来说,安全和创新同样重要。除了要尽快统一关键技术标准和专业规范外,还应在保障金融安全的前提下给中外企业更多创新空间。”梁猛说。(王小贝)
转自:国际商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