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商务部消息,前三季度,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的57个国家有新增投资,合计96亿美元,占同期总额的12.3%,比去年同期增加4个百分点。中国企业从对美投资向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的重心转移,是从技术引进向技术输出投资模式的转变。
从2002年到2017年,在“一带一路”沿线上,首先中国企业的投资额集中在1亿到10亿美元,投资案例数高达808起。其次是1000万到1亿美元,投资案例数达411起。在2015年以前,“一带一路”沿线的投资领域主要集中在采矿业、交通运输和制造业。2015年以后,虽然对传统产业的投资仍然占主导地位,但计算机、基础设施建设、金融等行业的投资明显上升。2017年前三个季度投资总额比去年同期增加4%。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分析,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的增加,一是响应国家号召,受政策驱动,也享受政策支持;二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自然资源对中国企业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三是中国企业在道路基建、高铁、电信等项目处于行业领先,而这些项目也正是沿线国家所需要的。
“一带一路”共建呈“梯队式”发展态势,能源和基建等国企率先互补东道国经济需要,民营科技企业逐步成为“一带一路”新力量。中国企业走向“一带一路”首先以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等行业的国企作为第一梯队率先进入东道国市场,带动上下游产品制造为主的第二梯队跟进,在此基础上,带动科技、服务、资本逐渐成为第三梯队的新力量。
2016年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的投资小幅回落,主要是在我国结构调整经济转型的时期,中国企业海外投资主要以欧美等发达国家为主。而对“一带一路”的投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且投资较为集中在能源、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电信等大规模产业领域,投资回报很难在短期内显现。另外,随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基础设施的逐渐完善,中国的民营科技企业也开始加快对“一带一路”投资的脚步,逐渐形成梯队式投资模式。且“走出去”的中国企业互相合作,将是助力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健康发展的新契机。相信随着“一带一路”政策的全面展开实施,不论是投资环境还是投资领域,都在不断优化、持续升级。
与此同时,CCG表示,对“一带一路”的投资风险与机遇并存。“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正值全球经济增速乏力和经济全球化步伐放缓阶段,沿线部分国家在参与“一带一路”倡议中开始向国家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一方倾斜:限制外包并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同时设立更为复杂隐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此外,部分东盟国家也开始针对中国出口钢材产品进行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各种“隐形壁垒”的客观存在使得“一带一路”相关协议的落实过程屡遭波折。与此同时,“一带一路”建设项目规模、资金需求量巨大,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经验不足、国际化水平不高等问题,使得我国“一带一路”倡议初期投资风险上升。
CGG针对问题分别向企业、政府和金融机构提出了对策建议。企业应在经营管理模式、人才结构、市场化经营模式、薪酬体制等方面全方位提高国际化水平。
政府应制定“一带一路”投资的总体规划,并据此制定中国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行动指南;帮助企业切实提高国际化水平,强化国际化经营的能力、人才专业知识能力与语言能力;政府部门和贸易促进机构可做好风险评估和应对,对特定国别风险、区域风险和全球风险进行评级和评估。建立健全“一带一路”的金融服务体系,为民营企业海外投资提供资金支持。亚投行、丝路基金等相关金融机构可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倡议深化前行。
CCG每年会对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情况进行调查。在2017年度的调查中,73%的企业对“一带一路”投资表现出积极态度,投资意愿强烈。企业参与“一带一路”投资经营的方式多样,“产品出口”“工程承包”“建立合资企业”和“建立独资企业”占比较多。调查同时指出,虽然“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资产价格便宜”“天然资源丰富”等优势明显,但政治等风险仍为“一带一路”投资的限制因素。(记者林畅)
转自:中国贸易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