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国内乘用车产销仍然成下降趋势,但降幅明显收窄,汽车市场呈现出回暖态势。在此背景下,国内外各大汽车企业纷纷加快新产品的上市速度,其中SUV车型仍然成为今年汽车企业在市场上发力的重点。
在日前举行的上海车展上,SUV车型成为各汽车企业展示的重点。不论是传统汽车企业还是造车新势力,新能源汽车或是燃油汽车,SUV车型都成为它们的首选。
长安汽车在车展上亮相了其全新的SUV汽车产品CS75 PLUS,以及CS85COUPE等22款重磅车型。与之前的车型相比,长安CS75PLUS在外观、内饰、动力、智能化等方面都进行了大量提升。如创新的双外观设计、沉浸式IMAX12英寸双联大屏、NAPPA皮纹座椅、D字型多功能方向盘等都充满了科技感和豪华感。其动力为蓝鲸2.0T和1.5T发动机,动力输出甚至可以比肩3.5升自然吸气发动机。
同时,它还搭载了由长安和腾讯联合开发的梧桐车联全新TINNOVE汽车智能系统。能够实现遥控自动泊车、自动搜寻车位、低速紧急制动辅助等多项智能配置。
据了解,近年来,长安汽车在产品、技术、品牌营销等方面都有不小的调整。连续发布了“香格里拉”新能源战略和“北斗天枢”智能化战略,一批全新高品质的新能源、智能化车型陆续上市。计划到2020年,完成三大新能源汽车专用平台打造,实现自动驾驶L3级的量产。到2025年,全面停售传统意义燃油车,实现全谱系产品的电气化,并实现自动驾驶L4级的量产。
不仅是自主品牌,众多跨国汽车企业也在大力推进SUV车型的开放并投入市场。作为在SUV车型方面具有传统优势的企业,北京现代也在上海车展前后重磅推出了全新胜达等一批新车型。
全新胜达具有在中大级SUV中更胜一筹的空间,可以真正实现第三排座椅舒适乘坐。同时,其采用现代汽车世界最新设计理念,外观更加时尚大气。更为突出的是其在智能化方面的大幅度提升,全新胜达成为首款搭载现代“智心合一”系统,具备SEW安全下车警示、ROA后排乘客提醒等12项智能黑科技。
北京现代常任副总经理刘宇表示,未来现代汽车在国产的所有车型都将优先搭载其最新技术,并推出包括昂希诺、菲斯塔等在内的多款新能源车型及中国的专属车型。而除了搭载多项最新技术的全新胜达外,今年还将推出第十代索纳塔、菲斯塔EV、昂希诺EV、领动PHEV等新车型。
与此同时,豪华汽车品牌也加大了SUV车型的投放力度。奔驰汽车也推出了全新SUV车型奔驰GLE。与老款相比,全新奔驰GLE采用了全新的家族式设计语言,整体外形更加时尚动感。
在动力方面,全新奔驰GLE搭载2.0T四缸和3.0T直列6缸发动机,再配以AIRMATIC空气悬挂系统、48伏车载电气系统、全新智能全时四轮驱动等,在保证动力的同时进一步降低了燃油的消耗和排放,公路操控性和越野性能更加出色,并且进一步降低了路面噪声及轮胎震动。
更为突出的是,与前面的车型相比,全新奔驰GLE在智能化方面全面提升。双12.3英寸高清显示屏将仪表盘和媒体显示屏合二为一,平视显示系统将挡风玻璃打造成科技感十足的数字式驾驶舱,MBUX智能人机交互系统提供了便捷的4种人机交互模式。同时,还可根据驾驶情况智能辅助车速调节、转向以及变换车道等操作,同时还能为存在碰撞风险提供主动紧急制动等。
据了解,2019年第一季度,奔驰在全球销售560873辆,在中国市场销量达到174343辆,增长2.6%。而SUV车型更是增长迅速,目前奔驰在中国每售出5辆车就有2辆SUV。
除此之外,兰博基尼、宾利等超豪华汽车品牌也将眼光放在了SUV车型上。在今年的上海车展上,兰博基尼展出了了其首款超级SUV车型兰博基尼Urus,其集超级跑车的性能和SUV的越野能力于一身,搭载4.0升V8双涡轮增压发动机,可输出高达650马力、850牛·米峰值扭矩的强劲动力。作为同级别车型中功率输出最高的车型之一,其百公里加速仅需3.6秒,最高车速可达每小时305公里。
兰博基尼汽车中国内地及香港、澳门执行总经理斯科尔道尼表示,兰博基尼Urus获得了中国市场的认可,进一步扩大了兰博基尼在中国的客户群体。2018年中国内地、香港与澳门市场的销量相较2017年增长29%。
宾利汽车则推出了其SUV车型宾利添越的插电混动车型。这款全新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集先进的电动技术和强劲高效的新一代V6汽油发动机于一身,以纯电模式行驶,续航里程可达50余公里。而作为全球第一款超豪华SUV的插电混合动力版,其二氧化碳排放量仅为每公里75克。
针对各大汽车企业在SUV车型方面的发力,业内专家表示,随着放开二胎政策等因素的推动,市场对于大型SUV的需求将更加突出,这也就成为汽车企业未来竞争的一个热点。(记者 李志勇)
转自:经济参考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7254。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