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我国动力电池产业成绩斐然。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数据显示,1—6月,我国动力和其他电池累计产量为697.3GWh,累计同比增长60.4%。其中动力电池累计销量为485.5GWh,占总销量73.7%,累计同比增长51.6%;出口量为15.8GWh,占总出口量65.0%,环比增长17.1%,同比增长16.6%。
国内市场来看,头部企业凭借技术和规模优势巩固领先地位。1—6月,我国动力电池累计装车量299.6GWh,累计同比增长47.3%。其中,宁德时代装车量128.6GWh,占比43.05%;比亚迪装车量70.37GWh,占比23.55%。中创新航、国轩高科、亿纬锂能装车量均超10GWh。
国际市场上,中国动力电池企业的全球份额占比不断扩大。交银国际研报数据指出,据 SNE Research,2025年前五个月海外动力电池装机量169.3GWh,同比增长26.1%。LG新能源等韩企合计装车量66.4GWh,同比增长9.2%,合计市占率39%,同比下滑6个百分点。日企松下电池因特斯拉相关车型销量下滑,期内装机量同比下降12.9%至11.7GWh,市占同比下降3个百分点至7%。中国动力电池企业表现好于行业整体,排名前十企业中,中国企业合计装车73.4GWh,同比增长50.4%,市场份额达43%,同比提升7个百分点。其中宁德时代海外装机量同比增长37%至50.4GWh,排名第一,比亚迪、国轩高科、中创新航同比增速分别为146%、119%、44%,势头强劲。
“今年上半年中国锂电池出口增长迅猛,主要面向欧盟国家、沙特阿拉伯、澳大利亚等市场。受到美国征收关税的影响,对美国的出口增速较慢。”国际智能运载科技协会秘书长张翔在接受《中国能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再看电池材料,正极材料和隔膜材料的出口呈同比增长态势,主要出口对象是日本、韩国、美国、东南亚、欧洲等电池产能集中的国家和地区;而人造石墨以及六氟磷酸锂的出口则有所下降。”
交银国际研报显示,继5月中美达成部分关税协议后,6月中国电池出口有所回暖,期内电池出口达24.4GWh,环比上涨27.9%,占同期销量18.5%,其中动力电池出口量环比上涨17.1%,储能等其他电池环比上涨54.7%至8.5GWh,占出口总量35.0%。
张翔指出,从行业发展态势看,中国电池产业的优势正进一步凸显。“一方面,规模效应的持续释放,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的快速增长,为动力电池产业提供了巨大的内需市场,直接拉动了电池产能的扩张和成本的优化;另一方面,全球市场竞争力的持续提升,使得中国电池在全球市场的份额不断攀升,而美国、韩国等传统电池生产国的市场占比则呈下降趋势。从行业结构看,头部企业的引领作用愈发明显。随着市场竞争的深化,资源加速向技术领先、产能布局合理的头部企业集中,行业集中度持续提高,进一步巩固了中国电池产业在全球的领先地位。”
与此同时,中国电池产业在技术路线选择上经历了明显的发展变化。“早期中国主要聚焦于方体电池技术路线,而日本、韩国以软包路线为主,美国特斯拉则采用圆柱电池路线。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中国在方体、软包、圆柱三种技术路线上均有布局,技术体系日趋全面。在性能指标方面,中国电池已逐步赶超日本、韩国的水平。同时,凭借规模经济优势,庞大的生产体量有效摊薄了单位成本,再加上相对合理的人力成本,中国电池形成了很高的性价比,使得其在国际市场上具备强劲的竞争力。”张翔说。
另外,欣旺达和亿纬锂能拟赴港上市。6月9日,亿纬锂能宣布拟赴港上市,并于6月 30日递交上市申请。7月1日,欣旺达宣布拟发行H股股票,并申请在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据了解,A股上市电池企业赴港上市,有助于提高公司的资本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并提升公司国际化品牌形象,满足国际业务发展需要。
对于未来动力电池的技术方向,张翔指出,我国除磷酸铁锂电池和三元锂电池外,也在同步推进钠离子电池、固态电池等新技术路线。“目前,中国的固态电池和钠离子电池已有车企宣布搭载,中国的钠离子电池也已开始出口,但用量均较小,对于这些新技术领域仍需持续观察。与之相对的传统锂离子电池成本正不断下降,底盘电池、弹匣电池、刀片电池等技术创新持续推进,电池结构在进一步优化。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突破与市场需求的持续演变,动力电池技术路线的竞争与迭代,将推动整个产业向更高效、更安全、更可持续的方向迈进。”(记者 林水静)
转自:中国能源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