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沿线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提速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4-03-13





  近日,交通运输部印发《关于加快推进2024年公路服务区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部署推动公路沿线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落实交通运输更贴近民生实事。


  解决充电便捷性是完善充电网络的关键一环。在业内人士看来,加速公路沿线基础设施建设是提升公路基础设施服务能力、解决新能源汽车充电难题的重要举措,要进一步加快补充重点城市间充电基础设施短板、加密与需求匹配的充电设施建设。


  充电服务保障能力持续提升


  中国充电联盟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月,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为886.1万台,同比增加63.7%。单就1月看,充电基础设施增量为26.5万台,新能源汽车国内销量72.9万辆,充电基础设施与新能源汽车继续快速增长。桩车增量比为1:2.8,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能够基本满足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


  不过,在节假日期间,居民出行需求高涨,车辆在高速公路等特定场景下补能需求随之激增。数据显示,今年春节假期(2月10日至17日),国家电网智慧车联网平台充电量达14364.41万千瓦时,同比增长35.71%;高速公路充电量达4420.68万千瓦时,同比增长79.97%。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全国共有6328个服务区配建了充电设施、占服务区总数的95%,北京、上海、河北、安徽等15个省市高速公路服务区已全部具备充电能力。


  《通知》明确,今年全国计划新增公路服务区充电桩3000个、充电停车位5000个,持续提升公路沿线充电服务保障能力。《通知》明确了各省份建设任务,要求各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制定实施方案、细化任务措施、明确时间节点,确保如期完成建设任务。


  同时,根据《通知》,今年年底前,除高寒高海拔以外区域的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桩覆盖率要达到100%;新建和改扩建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基础设施要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验收运行,并因地制宜推动普通国省干线公路服务区(站)建设充电基础设施。


  运营维护需提质升级


  2022年8月,交通运输部会同国家能源局、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印发《加快推进公路沿线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指导各地以高速公路和具备条件的国省干线公路服务区为重点,按照“桩站先行、以供促需、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广泛覆盖、适度超前、通用开放、智能高效”的原则,加快推进公路充电基础设施建设。


  北方工业大学汽车产业创新研究中心主任纪雪洪表示:“前些年,公路沿线基础设施建设一直在推进,但由于充电频率不高、经济效益差等问题,整体布局力度相较城市还是偏缓。目前,公路沿线基础设施布局在逐步完善,已处于快速增长期。


  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更加强调充电设施布局的精准性、充电服务的差异性、技术路线的先进性。在纪雪洪看来,推进公路沿线充电基础设施建布局涉及多方,包括充电系统的安全可靠性、充电运营商管理运营水平等。“部分地区充电基础设施仍未完全覆盖公路沿线,这给居民出行带来补能焦虑,尤其在节假日期间,这一问题凸显。同时,部分地区还存在平时充电设施利用率不足、高峰期又无法保障充电需求的偏差。”


  纪雪洪提到,公路沿线充电基础设施维护周期偏长,设备故障等问题可能难以被及时发现。不少业内人士也指出,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要避免“建了桩没人管”的窘境。更好的运维服务体验,需要高效、便捷的充电运维服务,以及低成本的运维服务网络。


  《通知》强调,各地要提升充电设施运营服务水平,加强公路沿线充电设施日常运营维护,新投入运营的充电桩要及时接入“e路畅通”微信小程序;推动已建普通国省干线公路服务区(站)充电桩信息接入“e路畅通”微信小程序。


  大功率充电稳步推进


  就补能体验而言,目前高速公路场景下新能源汽车补能速度与燃油车仍有差距。《通知》强调,根据公众出行规律和充电需求,逐步提高电动汽车流量大、充电需求强的高速公路服务区超快充、大功率充电基础设施设备占比。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技术部副主任、中国充电联盟主任刘锴表示,高速路及沿线对充电的效率要求非常高,超快充、大功率充电基础设施布局可以满足高速路上长途出行车辆充电需求,有效缓解高速充电排队的情况。“在布局合理的基础上,大功率充电技术的推广应用,将大幅减少公共充电设施的数量需求。”


  “超快充、大功率充电设施服务能力的确较强,非常适合公路场景,但目前投资成本也较高,超充技术的提升与推广需要整车厂、动力电池厂、电网等多方整体协调联动,要在用户体验、经济回报、基础设施的配套条件上都有较好的规划,尽可能能够满足用户需求。”纪雪洪认为。


  不过,刘锴同时提到,目前制约大功率充电技术应用的关键因素在于动力电池。对动力电池而言,大功率充电的难点在于如何平衡因增加防止热失控采取的措施而导致电池系统能量密度下降以及成本上升的问题。因此,大功率充电技术需要综合平衡相关要素稳步推进。


  此外,受访人士均表示,超快充、大功率充电基础设施的补能效率已大大提升,其布局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企业更要科学合理规划因地制宜按需建设,切勿盲目投建。(记者 杨梓


  转自:中国能源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