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智能化建设全面提速 中国煤科亮相2023中国国际矿业装备与技术展览会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3-04-13





  4月11日,2023中国国际矿业装备与技术展览会在西安国际会展中心开幕。本届展会以“绿色智能创新,协同共赢发展”为主题,聚焦国家经济发展新格局和碳达峰碳中和、煤矿智能化建设及行业高质量发展目标,着力推动煤炭行业智能、绿色、低碳、安全发展。本届展会由中国煤炭机械工业协会和陕西省煤炭工业协会联合主办、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有限公司协办,吸引了400余家煤机制造企业参展。


  中国煤科党委书记、董事长胡善亭在展会开幕式上致辞。他表示,中国煤科作为国家能源煤炭行业科技创新的国家队和主力军,始终心怀“国之大者”,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煤炭安全高效绿色开采和清洁低碳利用技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中国煤科坚持不懈推动行业科技进步,攻克了一系列行业重大关键核心技术难题,推动了行业历次技术革命,保障了煤炭安全生产形势根本好转,在智能煤矿建设、矿区生态环境整治、煤矿灾害防控等领域实现了重大装备的国产化,建立起涵盖煤炭行业全专业领域的科技创新体系,成为煤炭行业唯一的全产业链综合性科技创新型中央企业,涌现出一大批成功的科技创新型品牌企业,打造出“掘支运一体化快速掘进系统”“首套钻锚一体化智能快掘成套装备”等品牌产品,有力地推动了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


  本届展会上,中国煤科设置了智能开采、智能掘进及运输、安全监测监控、绿色矿山、智能地质保障、智能矿山6大展区,展出了500余件核心技术装备,全面展示了中国煤科在煤矿智能化建设、数字化转型及绿色矿山等领域的重要及最新成果,体现了中国煤科在智能矿山领域的明显技术优势和行业领军地位。智能开采展区展示了中国煤科在智能开采方面研制的超大功率大采高采煤机、特殊煤层采煤机、刮板输送设备服务云、液压支架电液控及综采工作面自动化控制系统等行业核心技术;智能掘进及运输展区展示了中国煤科在智能掘进及运输方面研发的煤矿快速掘进成套装备、辅助运输智能管控系统、智能供电监控系统、主煤流智能协同管控系统、矿井综掘远程控制太空舱、自动驾驶远控平台等产品;安全监测监控展区展示了中国煤科在灾害预警、井下辅助作业类机器人群、矿用材料、安全监控、精准定位、露天边坡和智能救援等七大板块的技术和装备;绿色矿山展区展示了智能选煤厂、智能露天矿、智慧园区、绿色环保新材料等行业内的新技术、新工艺,赋能煤炭企业智能化清洁低碳转型;智能地质保障展区展示了多项智能地质保障原创技术,包括透明地质保障平台、煤矿井下智能钻探平台和矿山水害防治与应急救援技术等,为智能绿色开采提供全方位一体化地质保障服务;智能矿山展区主要展示了中国煤科在智能矿山建设的科研团队和平台、智能矿山整体解决方案、典型示范应用、合作共赢的生态模式、煤科云、煤炭行业“煤智云”工业互联网平台、AlphaMine一体化运营平台、智慧培训系统和智能装备数字展厅。


  展会期间,中国煤科召开了新成果发布会。中国煤科所属西安研究院、安标国家中心、信息公司联合发布了“煤炭行业工业互联网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阶段性成果。该中心牵头编制了《工业互联网标识行业应用指南(煤炭)》《煤炭行业物资分类与编码规范》行业指南和标准,自主打造出“一链五环”数字化智能化系列应用场景。中国煤科所属南京设计院发布了具有自主孪生能力的IndusMineX 2.0(工矿互联)平台、煤矿零碳智慧园区解决方案和露天矿边坡多源协同智慧诊断技术三项技术产品。IndusMineX 2.0(工矿互联)平台作为最新一代数字孪生平台,为柔性黑灯选煤厂提供了有力支持;煤矿零碳智慧园区解决方案以数字化手段打造绿色、低碳、智慧园区;露天矿边坡多源协同智慧诊断技术打造了岩土边坡工程灾害5秒响应智慧监测预警系统。


  展会同期还举行了2023中国煤炭工业发展暨技术装备创新高峰论坛。来自中国煤科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康红普、王国法分别以“煤矿巷道智能快速掘进技术与装备”和“煤矿智能化发展与技术装备支撑”为题,与参会者进行了技术交流和分享。


  当前,我国煤矿智能化建设正处于突破见效、提速发展的关键阶段,中国煤科深入践行“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全面落实八部委《关于加快煤矿智能化发展的指导意见》,面向煤矿智能化重大需求、“卡脖子”难题和现场工程建设技术问题,组织开展了煤矿智能化15个领域的专项攻关,突破了智能采掘机运通洗储等100余项核心技术装备,形成了适应不同条件下的井工、露天、选煤厂智能一体化解决方案,成为全国煤矿智能化建设的“标准版本”和“基础模板”,广泛应用于国内大型煤炭企业的煤矿智能化顶层设计、规划方案和工程建设,主导编制了煤矿智能化技术标准120余项,切实发挥出煤炭科技创新专业全覆盖、技术装备服务全产业的领先优势,有力支撑了煤矿智能化工程建设,为煤炭行业转型升级、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发展贡献了科技力量。


  转自:新华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