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以“数字转型智造未来——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使能者”为主题的石化盈科用户大会在浙江杭州召开。在会上,石化盈科发布了石油和化工工业互联网平台ProMACE3.0,将公司近20年积累的解决方案、工业应用、服务经验和行业知识“搬上”工业互联网平台,以“平台+服务”的方式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
石化盈科行政总裁周昌在会后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指出,当前,经济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时代潮流,大势所趋。随着我国大力推动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企业数字化转型对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周昌认为,石化企业需要主动提升数字思维能力、数据应用能力、场景运营能力和敏捷响应能力,重塑经营理念,构建产业生态为核心,改变传统的经营方式和组织架构,加快推进科技应用,促进数字技术向各领域融合渗透。
新基建带来企业数字化转型新机遇
石油化工行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尽管我国的炼油加工能力、化学品生产能力已居世界第一,但是总体上存在“大而不强、快而不优”问题。面临的挑战主要有:行业竞争加剧、供需矛盾突出、成本压力凸显、环境约束强化、能源结构调整等。
今年,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在给社会经济带来严重影响的同时,也加速了各领域数字化进程,新一代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直播电商、远程医疗、在线教育等新业态迅速崛起,加速着传统生产方式和消费习惯的改变。技术发展新趋势、经济发展新形态和国家战略新布局也给石化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相关咨询公司预测,未来十年,石油天然气行业数字化或为行业、客户和社会将带来约1.6万亿美元的价值,数字化技术每年可助力全球油气上游行业节省750亿美元。
周昌对人民网记者表示,近期,我国数字经济相关政策逐渐出台、落实,以工业互联网为突破口,推动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优化产业链、价值链,最终提高制造业的整体水平。在此时代背景下,能源化工企业面临来自国内外及自身的前所未有的挑战,整个行业迎来了重要的转型发展新时期。
石化企业智能化转型挑战多
面对今年的疫情和国际局势带来的挑战,为更好地适应未来更加严酷的资源、市场、竞争的产业环境,我国石油化工行业迫切需要转型升级。但对传统石化企业来说,数字化转型不仅需要新装备、新工艺和新型催化剂,也迫切需要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和管理技术,提升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水平,建设智能工厂,使我国石油化工行业“做大做强”,提高竞争力,实现高效、绿色和可持续发展。
今年10月,石化盈科和IDC联合发布的《能源化工行业数字化转型白皮书》指出,当前油田企业侧重业务赋能,加快整合资源,推进数据融通;炼化企业侧重业务赋能和运营优化,并在一些场景实现了模式再造;销售企业侧重运营优化和模式再造,依托电商平台大力发展平台经济。随着石化行业向敏捷、高效、洁净能源转型,企业需要建立数字化能力,打造差异化、低成本、一体化和科技创新优势,而识别和深化拓展应用场景成为转型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石化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存在数据孤岛、安全管理、绿色环保等难题,需要专业的人员和团队来协助推动。同时,许多中小企业还要考虑成本的因素”,周昌指出,石化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内涵是以价值创造为目的,以提高效率和效益为导向,用数字技术驱动业务变革的过程。企业的业务、组织、技术需要互动创新、协同优化、全面转型,构建与数字生产力相适应的组织与运行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健全企业数字化转型方法论。
以平台赋能助力企业智慧转型
成立于2002年石化盈科,定位于“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使能者”。依托中国石化和电讯盈科两大母公司的资源,石化盈科构建了从咨询、设计、研发到交付和运维的完整IT服务价值链,形成了智慧经营、智能制造、商业新业态、新基础设施、智能硬件五大核心业务。
本次大会上,石化盈科发布了石油化工工业互联网平台ProMACE3.0,助力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
ProMACE3.0将进一步强化以四大工业引擎为基础的石化CPS,巩固通过三大中台对外赋能的能力,形成面向行业的数据治理体系和工具,将企业数据资产化、服务化、业务化,固化从工控安全、网络安全、基础设施安全到应用安全的行业工业互联网本质安全体系。在应用和解决方案层面,完成从石油化工、煤化工到盐化工、精细化工、制药等领域的全面延伸。
“石化盈科坚持‘客户第一,服务至上’,把为客户提供优质信息化服务当作公司的生命线”,周昌说,下一步,石化盈科将以数字化转型为契机,结合5G技术和工业互联网的推广普及,聚焦智能制造和智能服务,推进研发设计、勘探开发、炼油化工、油品销售、供应链、电子商务、金融服务各个领域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建设,实现能源化工产业链各个环节全过程的协同优化和转型升级。
转自:中国石油新闻中心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