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油价格坍塌,给出下游化工品新的下跌空间,引领化工品在一季度出现一轮快速探底。因需求弱,石脑油持续下跌,并不断创出新低,石脑油超跌令下游化工品成本进一步下移,PTA价格跌破3100元/吨,MEG价格跌破3000元/吨,双双创出历史新低。
1、PTA:高利润增加产出,下行压力不减
PTA新装置投产压力大
2019年底,PTA进入新一轮产能投放高峰,新凤鸣(603225,股吧)220万吨装置顺利投产。2020年,PTA计划投产新产能在1600万吨以上,恒力250万吨及中泰昆玉120万吨在今年年初顺利投产。
全年新产能投产压力大,具有明显的节奏。从时间上看,恒力五期计划在二季度投产,下半年体现供应压力,三季度没有新产能投产计划,四季度有1000万吨以上的装置计划投产,供应压力将在年底至明年年初体现。因此,从PTA的装置投产节奏上看,上半年620万吨装置全部投产后,供应压力明显增加;三季度没有新增压力,以消化二季度的新投产为主;四季度计划投产的几套装置,建设进度将在三季度逐渐明朗。因此,二季度需关注恒力五期的投产进度,如果顺利投产,无疑加剧市场过剩局面。
PTA加工差扩大,刺激生产
PX在2019年产能集中投放后,维持偏弱走势。石脑油价格跌破170美元/吨后,PX跌至440美元/吨。此轮以原油为首的下跌过程中,PX-石脑油价差较春节前后略有回升,但始终维持在300美元/吨以下。
PTA在春节后一度暴跌,加工差低至300元/吨以下,但3月份上游原料快速下跌,PTA加工差逐渐修复,3月下旬回到600元/吨以上,4月份扩大至750元/吨以上。
加工盈利情况较好,因此逸盛宁波65万吨、汉邦石化70万吨等早期投产的成本较高的小装置也先后重启,PTA行业装置负荷提升至90%以上。按照目前的开工数据折算,月度产量在390万吨以上,在目前消费依旧偏弱的市场格局下,累库局面延续。二季度装置检修计划不多,目前看只有中石化部分装置有可能检修,但对市场供需格局影响有限。在巨大的库存压力下,PTA高加工差意味着价格有进一步下跌的空间,为潜在的利空。
因此,总结来看,PTA进入新产能投放高峰期,价格将维持长期低位震荡局面。一季度,原油价格下跌,石脑油和PX同步下跌,PTA成本坍塌,与此同时加工利润好转,装置积极生产增加市场供应。高库存,高利润,高开工的现状意味着PTA后市继续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但在价格跌至3000元/吨附近时,如果原油止跌,下游抄底意愿上升,价格可能再度出现反弹。因此,整体看,PTA价格短期有继续下行的动力,但中长期看PTA进入低位震荡阶段,宜保持区间操作思路。
2、MEG:因亏损煤化工检修,库存拐点未现
原料下跌,MEG市场分化
石脑油价格跌至200美元/吨以内后,持续低位震荡,在此过程中,石脑油一体化MEG的生产利润好转,近期维持在90美元/吨的水平,与去年年初相当,突然好转的利润令油制路线装置生产积极性明显提高。与此同时,外采甲醇和煤化工路线MEG装置的亏损却随着不断下跌的MEG价格持续扩大,每吨的理论亏损一度过千。
持续巨额的亏损令煤化工装置被迫减产。截至4月17日,国内20套煤化工装置有11套停车,煤化工负荷降至36.2%,国内乙二醇总负荷降至58.83%。
煤制乙二醇的开工率远远低于往年同期水平,但尚未达到历史最低水平。从图中数据看,2016年和2017年煤制MEG开工率最低至30%,主要是当时的工艺水平下,装置负荷难以大幅提高,全年维持50%-70%的开工率,在集中检修期最低降至30%。但近几年煤化工工艺大幅提升,新产能投产后短期内可以满负荷运行,2019年初,整体开工率一度高达90%以上。2020年初最高87%附近,之后不断下降,3月份开始加速下降,集中检修时间较往年提前1个月,开工率也大幅低于前2年的水平。在大面积检修出现后,MEG价格走势趋于坚挺。
目前MEG的综合负荷水平处于近几年同期低位,按照4月17日数据估算,国内MEG供应缺口在19万吨,需要通过进口来满足,粗略估算对应的月度进口量在81万吨左右可达平衡。实际情况是,4月17日之前,MEG的国内负荷水平略高,国内供应量高于17日的数据估算结果,同时,1-3月份MEG进口量280多万吨,平均月度进口达93.5万吨。从目前的数据看,4月份的进口没有大幅萎缩的迹象。因此,虽然国内装置负荷大幅下降,4月20日港口库存也出现小幅下滑,但尚难确认MEG库存拐点显现。后期,部分执行原定检修计划的装置,在检修完成后,依旧有重启的可能,同时环氧乙烷的消费提升后,油制路线的产出可能会有下降,MEG的综合开工率继续下行的空间不大,随着市场企稳,可能会有回升。
投产高峰年内,MEG持续承压
2020年为MEG装置投产高峰年,年内国内外计划投产总量877万吨,其中国内649万吨,炼化一体化项目355万吨,煤化工294万吨。其中二季度计划投产油制MEG100万吨,因利润好,投产的可能性大,煤化工94万吨,因利润不佳,不确定性增加。整体看,新装置投产将持续施压MEG市场。
综上所述,油价下跌带动MEG价格走低,在此过程中,传统油制路线利润好转,加大生产,3月进口量因此也出现较大幅度增加;煤化工路线装置亏损加剧,陆续减产,导致国内MEG综合开工率大幅下降,令MEG价格短暂获得提振,但进口维持高位,新装置将持续投产,MEG库存拐点难现。
3、聚酯因疫情表现分化
春节后,国内聚酯市场表现分化,其中占比较大的涤纶长丝因消费集中在纺织服装行业,受疫情影响萎缩严重;聚酯短纤同样受到纺织服装市场消费下滑的影响,但3月底4月初,无纺布需求提振了涤短市场;聚酯瓶片市场因饮料消费受到影响萎缩,但防雾瓶片需求增加,弥补部分传统消费萎缩量。整体看,疫情对聚酯下游消费带来较大影响,但不同品种表现分化。
涤纶长丝消费主要集中在纺织服装市场,疫情于1月底爆发,之后全球蔓延。国内外先后经历了封城或者封国管理,建议居民居家、减少外出,商场、餐饮、娱乐场所等活动基本停滞,纺织服装的销售受到较大冲击。中国作为最大的纺织服装品生产国,出口和内销均受到较大的影响。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18.9%,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零售额同比下降32.2%,服装类零售额同比下降34.3%,纺织服装类零售额下降幅度明显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出口方面,一季度国内纺织品出口额同比下降14.6%,服装类出口额同比下降20.6%。下游春节后的复工时间较往年推迟3-4周,但复工后很快出现了外贸订单危机。海外消费停滞,品牌服饰纷纷关店,订单缩水,或者因封国、封城,外商无法按时收货,国内企业订单被取消或者延迟发货,克服重重困难复工的企业从缺乏工人到入无单可做状态。总之,一季度纺织服装内销和出口遭遇严重打击,上游原料消费因此受到影响。
从数据上看,涤纶长丝节后库存持续上升,比节前上升20天,3月底至4月初库存出现一轮下滑,主要因价格跌至低位后,终端织造企业逢低增加原料备货,可以认为库存向下游转移,但并未全部进入消费市场。目前长丝库存依旧比较高,但下游织造开工率却维持在低位,因此预期涤纶长丝库存将在高位徘徊。与此同时,行业的生产利润也将维持在偏低水平,开工率受制于库存和利润难有大幅提升的空间,意味着对原料PTA和MEG的消耗继续处于往年同期的偏低水平。
聚酯短纤个别品种异军突起
疫情导致口罩的需求激增,与口罩生产相关的无纺布及耳带市场也受到提振,无纺用涤短市场火爆,市场大量新增或者转产相关产品。根据CCF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底,无纺布消费占涤短市场约21%,今年可能提升至40%左右。而涤纶短纤产能占聚酯行业总产能的13%,因此无纺布需求占聚酯市场约5%,对聚酯行业的消费提振有限,而应用于混纺的涤短受到纺织服装市场萎缩的影响较大。整体看,虽然疫情影响下,涤短个别品种异军突起,但因占比较小,难以改变聚酯消费萎缩的大局面。
聚酯瓶片相对坚挺
瓶片传统消费主要集中在饮料行业,受疫情影响,旅游、酒店、餐饮、电影KTV等娱乐行业停滞,居民居家期间对饮料的消费大幅下降,导致传统消费疲弱。疫情在全球范围内蔓延,国内瓶片的出口同样受到较大打击。整体看疫情对瓶片市场的消费影响较大。
与涤纶短纤相似,瓶片市场因疫情提振了部分消费。瓶片市场中应用于防雾PET的片材订单火爆,另外消毒液、洗手液等相关消费增长,也对瓶片市场有一定的提振作用。从价格及利润来看,瓶片市场相比涤丝市场价格相对坚挺,利润表现也较好。短期瓶片价格的坚挺与市场集中发货及部分装置停车有关,长期看,疫情影响导致全球饮料市场消费萎缩的利空将持续拖累瓶片市场。
4、后市展望及策略推荐
从成本面看,作为原油下游产品,PTA和MEG均受到原油价格下跌的带动而走低,后市价格重心继续跟随原油波动。从供应角度看,PTA和MEG双双进入产能投放高峰期,二季度均有新产能投产的压力,二者目前的库存水平都处于历史高位,且供应没有缩减迹象,累库还将继续;从消费市场看,疫情导致下游聚酯行业消费萎缩,进一步加剧市场利空。
PTA和MEG基本面双双面临多重利空,其中PTA目前加工费偏高,有继续下跌的空间,但价格处于历史低位,3000元/吨一线继续下行的阻力增大。预期将长期维持低位震荡格局,策略上建议继续逢高沽空;PTA继续作为对冲空头配置。
MEG因煤化工集中减产导致国内产出下降,但进口维持的前提下,累库局面难改。如果进口因故萎缩,可能会阶段性去库引发价格反弹,可作为后市的重点关注点。因此,MEG价格也以低位区间震荡为主,操作以波段为主。
液体化工品储罐有限,因此MEG相比PTA风险更大,且该市场贸易商参与度较高,价格波动高于PTA。整体看,PTA和MEG之间套利缺乏趋势性机会,只能结合市场情况进行短期波段操作,但其实质还是对MEG的投机。
转自:和讯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7254。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