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化工:谱写由弱变强的昂扬旋律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4-10-16





  被誉为“黄金产业”的氟化工,作为中国特色资源优势产业,在祖国经济飞速发展的进程中,谱写出了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昂扬旋律。回顾我国氟化工的发展历程,一幅以自立自强为主题的奋斗画卷徐徐展开,激励着行业勇攀高峰、奔赴下一程。


  中国氟化工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萌芽自铝工业,从无机氟化盐起步。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氟化工产业基础极为薄弱,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远远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下,1954年,我国第一个氟化盐车间在抚顺铝厂建成投产,这里也成为我国氟化工行业的发端。在随后的几十年里,我国先后实现了氟化盐、氟制冷剂、无水氟化氢、聚四氟乙烯、氟橡胶等氟聚合物及相关产品从无到有的突破。1964年,国内第一套30吨/年聚四氟乙烯装置在上海合成橡胶研究所建成并投产,结束了我国不能生产聚四氟乙烯树脂的历史,成为我国氟化工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改革开放后,中国氟化工产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机遇期。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氟化工企业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自身竞争力。同时,国内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也为氟化工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浙江、江苏等地的民营企业开始涉足氟制冷剂、含氟芳香族中间体的生产,同时高端氟产品的相关研究也开始逐步展开。


  20世纪90年代,中国氟化工产业进一步吸收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逐步由军工主导转向民用。这一时期,国内开发出百余种芳香族含氟中间体及其他含氟精细化学品,包括药物和农用化学品的含氟中间体、含氟表面活性剂等,为氟化工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进入21世纪后,我国氟化工行业踏上了由大转强的新征程。生产技术水平快速提升,聚合物工艺和工程放大技术有了新的突破。现如今,国内氟化工园区化集聚发展、高端化自主创新、绿色化节能降碳的成绩世界瞩目。


  统筹资源,以集聚放大产业链优势。据中国氟硅有机材料工业协会统计,截至2023年,我国氟化工产业园区共有33个,以东岳集团为龙头的淄博东岳经济开发区,以杜邦、大金、阿科玛为核心的江苏常熟新材料产业园,福建三明市氟聚合物、氟精细化学品和无机氟化工3个氟化工产业区分园区均发展火热。


  自主创新,以科技驱动产业高值化。为改变我国氟化工一直处于产业链低端、产品附加值低和部分高端产品依赖进口的局面,近年来我国氟化工行业在走向产业链高端、替代国外产品方面也作出了不懈努力。国内几家龙头企业开始做强、做细、做精、做专,科技实力也得到极大提升。2023年,我国公开氟化工领域专利18486件,同比增长62.4%;授权专利6609件,同比增长56.4%。


  坚定履约,以绿色生产力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行业严格执行《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2023年版)》禁止生产全氟辛基磺酸及其盐类和全氟辛基磺酰氟(PFOS类)、全氟辛酸及其盐类和相关化合物(PFHxS类),并对其加工和使用作出了限制。


  现在,我国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氟化工生产和消费大国。无机氟化物、氟碳化学品、含氟聚合物、含氟精细化学品等各产业板块已基本全覆盖,产能和产量占比均达到全球的60%以上。截至2023年年底,我国氟化工企业(含下游加工企业)1000余家,与氟化工有关的上市公司42家。氟化工产品年总产能超过1000万吨,总产量超过700万吨,总产值超过5000亿元。行业发展重点正逐步转向极端环境服役(如耐高低温氟醚橡胶)、高品质要求(高纯电子化学品、全氟磺酸树脂)等高端氟材料品种,一批关键技术取得新突破。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多样化,我国氟化工行业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朝着绿色化、高端化、智能化的目标奋楫再出发。(赵欣婕)


  转自:中国化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