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化工行业为撑起国民经济“造血输氧”时,身为“血管”的物流行业也在乘势发展。在海外经济体通胀高企与能源紧张的背景下,我国化工物流行业也在依靠过硬服务能力,拓展业务范围、加快国际化步伐。
近日,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危化品物流分会发布《中国化工物流行业头部企业分析报告》显示,相较于2021年至2022年,2023年至2024年头部企业总营收约867.4亿元,同比增长2.6%;企业资产总额约为1298亿元,同比增长10.6%;车辆总数38757辆,同比增长2.8%,实现了3个指标齐增长。尽管大环境风浪未定,但危化品物流头部企业整体发展势头良好,市场保持活跃状态,“扬帆出海”加速国际化布局正成为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经之路。
民营企业超七成 “国家队”优势显露
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危化品物流分会秘书长刘宇航介绍,“头部企业”的考察项包括企业安全运行和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等关键基础指标,以及综合企业规模运营、渠道、技术创新、绿色化发展、社会贡献等因素。协会依照综合服务、道路服务、仓储服务、水运服务4个领域对企业进行划分,共认定中国石油昆仑物流有限公司、广东宏川智慧物流股份有限公司等100家企业为2023年至2024年中国化工物流头部企业。
刘宇航表示,民营企业仍是化工物流头部企业的主要组成部分。据协会统计,在这100家头部企业中,民营企业的数量达到了72家,国营企业为18家,外资企业有3家,合资企业有7家。值得注意的是,通过近三年的数据对比可以发现,国有企业的数量占比正在持续增长。“国家队”拥有更加完善和高效的供应链以及更雄厚的资金实力,能够及时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提高物流的效率、安全性和环保水平,目前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今年的100家头部企业中,有23家是新晋企业,分别是综合服务1家、水运服务2家、仓储服务6家、道路服务14家。
“头部企业主要变化集中在排名的中、后段。相较于华东地区,从整体对比来看,西南及西北区域的头部企业保持相对稳定的发展态势。”刘宇航分析说,“近三年来,化工物流行业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比例基本保持不变,市场始终保持在活跃度较高的运行状态。”
板块间利润差距大 市场转入分化路段
过去一年,受全球经济下行影响,我国石化行业遭遇了原料和产品价格同步下滑、经济恢复不及预期、国际和国内市场需求不振等新困难,给化工物流行业带来了较大冲击。调研数据显示,2023年至2024年化工物流头部企业总营收约867.4亿元,同比增长2.6%;总利润为79.56亿元,其中盈利的企业占94%,但也有6%的企业出现亏损。对于这几家亏损的头部企业,刘宇航分析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公司传统业务下滑、业务单一、市场竞争能力不足等。目前,行业头部企业间的利润率差距较大。
“不同业务板块的企业利润差距也较大。”刘宇航表示,以“道路服务”这一细分领域为例,2023年市场头部格局虽然稳固,前10位的头部企业营收占比超过69%,但相比2021年下降10%,市场集中度有所下滑。受到石化上游发展景气不足、市场环境“内卷”严重等影响,货运运价持续走低,道路运输前50名企业利润率仅为3.6%,利润空间合理性严重不足。与之相反的则是“仓储服务”领域,经济周期波动并没有影响仓储企业的扩张步伐,整个细分领域业务发展逐渐多元化,仓储服务前20名企业平均资产为14.92亿元,同比增长15.6%;平均营收6.8亿元,同比增长23.4%。
刘宇航表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仍在于安全、资源、能力、新兴产业4个关键词上。“头部企业利润率出现下降,营收下滑的企业数量呈增长趋势。服务类型和服务主体趋同化增加,服务能力、质量成为竞争焦点。”他指出,“规模化壁垒有优势基础,但精益化和多元化的服务才是增长点。同时,我们也需要关注到新的、超大体量的‘国家队’正在入局。”
国际业务开始增长 化工物流“扬帆出海”
刘宇航指出,欧美国家随着产业转型,逐渐放弃本土炼油业务,全球炼油产能正加速向亚洲转移。全球炼化产能格局的演变推动着化学品航运市场发生区域结构变化——围绕亚洲地区产生了庞大的国际化学品运输需求。
数据显示,2023年至2024年化工物流行业头部企业中,与10家以上世界化工500强企业开展合作的占比为34%,5家以下的占35%。其中,自身拥有国际业务的头部企业有33家,相比2021年增加16%。特别是在综合服务领域,有国际业务的企业达到17家,超过1/4的企业与20多个国家有业务往来。
“在新的发展阶段,‘出海’或将为石化企业提供第二增长曲线——国内企业有望通过‘出海’获得低密度竞争区域的成长空间,而跨区域发展则是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经之路,这也将带动我们化工物流企业加速国际化布局。”刘宇航分析说,“在低景气周期下,化工物流企业更应该及时把握市场需求变化等发展机遇,加速开拓业务新板块,寻求发展的多元化、多样性,为企业营收注入新引擎。”
转自:中国化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