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板块:盈利向中下游传导——石油和化工板块2023年业绩盘点(上)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4-05-23





  编者按 2023年A股年报披露已经正式收官,560家石油和化工上市公司的成绩单透露出怎样的行业冷暖?哪些板块业绩突出后劲足?哪些板块业绩掉队危机伏?今日起推出能源化工板块2023年业绩盘点,以期为读者提供参考。


  2023年,全球油气行业在调整重塑中渐进复苏,呈现价格整体回落、供需基本平衡和转型稳妥推进的特点。2023年,石油板块63家上市公司合计主营收入8.2万亿元,净利润0.378万亿元,同比分别下降0.79%和1.94%。其3个子板块油气开采、炼化化工、油服工程盈利均呈现良好态势,产业链盈利向中下游传导。


  油气开采强者恒强


  海通研究指出,2023年国际油价相比去年有所回调,但整体依旧维持高位震荡,布伦特原油均价为82.2美元/桶,同比下降17%。在油气价格高位的背景下,油气开采板块2023年合计归母净利润3637亿元,同比减少3.9%。其中,“三桶油”2023年合计实现归母净利润3455亿元,同比减少3.3%。


  业内人士指出,油气开采板块在盈利方面呈现出了“强者恒强”的局面。数据显示,中国石油去年盈利依然创出历史新高,同比增幅8.34%。


  海通研究认为,油价震荡上行有助于上游油气开采板块维持较好盈利,今年一季度的数据也验证了这一说法。今年一季度,油气开采板块实现归母净利润1070亿元,同比增加5.3%,环比增加53.4%。其中,“三桶油”加大降本增效力度,一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1037亿元,同比增加8.2%,环比增加64.1%,表现较为亮眼。


  民营炼化盈利颇丰


  在炼化子板块中,2023年民营炼化实现归母净利润111亿元,同比增长120%。


  其中,净利润实现大幅增长的主要有恒逸石化、恒力石化、桐昆股份和新凤鸣4家民营炼化企业。


  具体来看,2023年,新凤鸣营业收入614.69亿元,同比增长21.03%;净利润10.86亿元,扭亏为盈,去年同期亏损2.06亿元。桐昆股份主营收入826.4亿元,净利润7.97亿元,同比涨幅分别为33.31%和539%。恒力石化主营收入2348.66亿元,净利润69.05亿元,同比涨幅分别为5.62%和198%。恒逸石化主营收入1361.48亿元,同比下降10.46%;净利润4.35亿元,同比增长140.34%。


  民营炼化公司的盈利主要得益于产能提升以及规模优势。恒力石化表示,公司重点项目将于今年上半年陆续进入投产高峰期,也将实现在高端精细化工品、光学膜、电子膜、锂电池隔膜等下游化工新材料产品产能的大幅提升。恒逸石化表示,公司打造了独有的大炼化到对二甲苯、精对苯二甲酸、聚酯产能匹配的全产业链,实现上、中、下游原料配套协调,形成了原油—对二甲苯—精对苯二甲酸—涤纶和原油—苯—己内酰胺—锦纶的“柱状”均衡一体化产业链,产能位居行业前列,规模优势明显。


  今年一季度民营炼化盈利也出现了明显改善,实现归母净利润42.07亿元,同比大幅提升。根据IEA预测,2028年以前东南亚地区炼能将总体保持不变,东南亚地区成品油市场供应将持续偏紧。相关业内人士表示,在全球碳中和背景下,芳烃产业链供需市场基本面持续改善,PX、纯苯等产品价格和价差都维持在高位区间,这将对相关炼化上市公司构成利好。


  油服板块盈利持续


  油服方面,2023年中国石油资本支出2753亿元、中国石化资本支出1768亿元、中国海油资本支出1296亿元。


  海通研究指出,2022年以来,国际油价连续两年维持高位震荡,带动全球上游资本支出提升。根据中海油服2023年报援引的标普全球最新报告显示,全球石油行业上游资本支出2023年为5687亿美元,同比增长10.6%;预计2024年全球上游勘探开发资本支出6079亿美元,同比增长5.7%。油服设备行业逐步复苏,盈利改善,2022年以来单季度收入、归母净利润维持同比正增长。2023年全年板块营收3083.31亿元,同比增加6.2%;归母净利润114.03亿元,同比增加14.3%。


  综上来看,2023年油服板块盈利创五年新高。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一季度油服板块盈利仍持续增长,合计营业收入625.67亿元,同比增加2.0%;归母净利润24.02亿元,同比增加25%。


  对于今年的油服板块,中国石油预计2024年资本开支为2580亿元,中国石化资本支出为1730亿元,中国海油预计资本开支介于1250亿元至1350亿元,同比略有下降,因此今年油服板块的盈利将趋于保守。(罗阿华)


  转自:中国化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