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醇行业进入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关键时期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4-04-20





  4月17日,中国氮肥工业协会理事长顾宗勤在江西九江召开2024年中国甲醇产业大会上指出,2024年国内外环境更加复杂严峻,外部风险挑战有所增多,地缘政治风险加大带来外部不确定性,国内经济发展的周期性、结构性矛盾并存,有效需求仍显不足。我国甲醇行业进入了动能转换、爬坡过坎和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的关键时期。


  一是世界经济仍存在诸多挑战。据中国氮肥工业协会理事长顾宗勤介绍,2022年以来,受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全球通货膨胀率上升以及发达国家的货币政策紧缩、新冠疫情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塑等重大风险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全球经济陷入新一轮的滞涨。2023年全球通胀问题得到阶段性缓解,但导致全球经济下行的短期和长期因素依然很多,包括俄乌冲突由突发事件转变为持续性事件,红海危机等地缘政治冲突多点爆发,发达国家金融系统承受力与稳定性受到挑战,贸易保护主义与资源民族主义依然盛行,全球经济去碳成本依然过高等。这些因素的发展演化都可能给全球经济带来负面影响,损害全球经济增长。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报告中,预计2024年全球经济增长3. 1%,与2023年持平;世界银行预计今年全球经济增长2. 4%,低于去年0. 2个百分点;世贸组织预测2024年全球商品贸易量增长3. 3%。上述主要世界国际经济组织,对全球经济总体增长和贸易的预测均低于历史平均水平。


  二是全球能源市场仍在震荡波动中前行。2023年,布伦特原油期货全年均价为82. 17美元/桶,较上年下跌17%,仍处于近10年油价运行上沿。回顾去年油价变化,年初布伦特原油价格短暂爬升后在3月份大幅下跌,最低点跌至70美元/桶。4月中旬,受欧佩克+减产等因素影响,油价短暂回升后再次下跌。7月份,在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影响下,油价持续走高,新一轮巴以冲突更将油价推至年内新高。不过,自10月下旬起,国际油价再次步入下行通道。与此同时,原油供需也出现变化,国际能源署(IEA)去年11月原油市场报告显示,随着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和高利率的影响显现,原油需求增长速度将大幅放缓60%,市场将出现供过于求的局面,油价主导权已由供给端转向需求端。IEA基于此将2024年油价预期下调,预计2024年WTI期货价格为78. 07美元/桶,此前预期为89. 24美元/桶;预计2024年布伦特原油价格为82. 57美元/桶,此前预期为93. 24美元/桶。天然气市场方面,气价从历史高点回落至乌克兰危机前水平,但欧亚气价仍处相对历史高位。与此同时,由于全球天然气供需平衡依旧脆弱,不能排除突发的供应中断引发天然气价格非理性上涨与波动的可能性。


  三是我国经济回升向好态势进一步巩固和增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仍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为做好今年的经济工作,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们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不断巩固稳中向好的基础。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政策工具创新和协调配合。据国家统计局消息,今年1-2月份,我国生产需求稳中有升,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发展质量不断改善,经济运行延续回升向好态势,起步平稳,为全年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打下了较好基础。随着宏观经济复苏,下游终端消费逐步改善,化工需求有望复苏。


  四是国内外甲醇市场仍不乐观。从世界形势看,近几年,受到世界经济低迷等影响,世界甲醇价格始终在低价位徘徊。近期,世界政治经济形势不被看好,世界甲醇市场仍不乐观。在天然气价格方面,世界天然气的价格影响因素较多,价格仍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由于世界规模较大的甲醇公司原料价格一般都与产气公司签约长协价,市场价格对甲醇成本有影响,但根据前几年的情况看,影响有限;在甲醇产能方面,天然气资源丰富地区,如中东等地,经常有新上装置的报道,产能过剩的局面不会有根本的改变;在甲醇产品市场方面,目前甲醇还是以传统领域为主,新的、更大的市场还有待开拓。当前甲醇行业的发展热点是绿醇,主要是欧洲等国家征收碳排放税所致。


  顾宗勤分析指出,从国内形势看,虽然近十多年我国甲醇的发展速度惊人,主要是甲醇制烯烃技术的突破。我们认为,近期,国内甲醇市场规模还会继续增加,主要是:甲醇制烯烃的生产装置仍然是当今煤化工的发展热点,还会有新上的生产装置。但煤制烯烃的甲醇产品主要为自身配套,只有少量的商品甲醇调节余缺,对甲醇商业市场影响有限;近期国内经济好于去年,甲醇下游产品的形势有回升的迹象;甲醇的原料煤炭有继续下降的趋势,对于降低甲醇成本,提高竞争力是利好的。但是必须指出,国内甲醇市场总体是产能过剩,短期内不可能有根本改变,甲醇的市场价格也不可能大幅回升。(姜小毛)


  转自:中化新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