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需求偏强 服务升级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4-03-26





  近日,在山西奇星农药有限公司液体和粉剂农药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在将杀虫剂、杀菌剂等农药打包封箱。今年由于天气原因,春耕农药市场启动时间较往年偏晚,但其刚性需求仍然偏强,同时在电商冲击下农药行业也在不断地升级服务。


  刚性需求偏强


  “虽然今年农药企业开工时间较去年相对迟缓,但因上一阶段冬储工作完成较好,达到了总产量的60%~70%,所以物流一直没停,尤其南方市场备货比较积极。数据显示,1至2月共发运价值2000余万元的货物,占年度产量的15%。而北方市场受天气较冷影响,备货时间推迟,3月初市场陆续启动。”奇星农药市场部经理武荣祥说。


  尽管今年农药备货时间推迟,但农药是粮食和蔬菜增产的刚需。随着国家鼓励大豆等油料作物扩种以及果树经济效益下滑转型粮食产业,2024年国内粮食种植面积处于增长态势,农药需求不会减量。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病虫害防治处处长刘万才此前发布了全国植保植检年度重大信息并预判了2024年农药市场走势。预计2024年小麦、水稻、玉米、马铃薯等粮食作物重大病虫害呈重发态势,全国发生面积20.4亿亩次,比2023年和2018年均值分别增加15%、11%,将对70%以上的粮食作物产区构成威胁。预计2024年农药使用量总体趋势呈现‘总量稳、结构变’的特点。”菜头农业说创始人、资深农化行业市场分析师蔡智文说。


  政策影响较大


  2月1日,我国正式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4年本)》,在该版目录中,草甘磷、阿维菌素等28种农药被纳入限制类名单。


  “在新政策指导下,公司不再对限制类产品进行登记。今年我们正在登记中的35%丁氟螨酯·联苯肼酯悬浮剂、40%春雷霉素·喹啉铜悬浮剂等十几种产品都是顺应政策导向的低毒、低残留农药。2023年公司成功研发出甲维盐纳米剂新产品。因为采用了纳米工艺,农药在减少施用量的同时,农药残留也更低。因此2024年公司重点研发纳米农药,并逐步推向市场。”武荣祥说。


  “我们公司产品涵盖杀虫剂、杀菌剂、杀螺剂和除草剂等多个品类,产品销往全球100多个国家。今年我们主要加大纳米农药和微胶囊剂型的开发,同时在销售方面开始布局国内市场。”江苏艾津作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业务经理孙玉玺说。


  今年我国还将推进农药“一品一证”。“一品一证”是指一个农药登记证件只能用于一个产品。业内人士表示,这一政策若在6月落地,则意味着农药代工或者贴牌生产结束,农药市场的产品种类也因此会减少。


  “我个人认为‘一品一证’可能影响的是原来委托别人生产农药的这些企业,他们的产品种类少了,企业销售额肯定会下降。”山西农资集团有限公司阳城分公司经理丁保全说。


  “‘一品一证’对借证厂家有影响,原厂原证的企业则不受影响。”山西红日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贾俊杰说。


  “植保会期间从多家农化企业负责人处了解到,他们对新的‘一品一证’政策实施已有一定准备。有的农药企业拼命登记证件,想抢一把政策‘风口’,有的企业则静观其变。受影响比较大的将是贸易型企业,他们可能会因‘玩’不下去向特肥板块转型。”蔡智文说。


  “在不可避免的竞争中,我们会通过老药新用应对‘一品一证’,比如一些药以前只做果树区,我们可以拓展到粮食、蔬菜区,增加销售额。”武荣祥说。


  服务持续升级


  “2024年农药市场仍将面临供应大于需求的局面,导致多数农药原药价格下跌。”卓创资讯农药分析师徐丽娟说。


  “原药下跌,农药制剂价格也会下行。应对市场竞争主要是在服务上多下功夫。在本地市场,公司通过组建的近二十人专家技术团队不定期下乡进行不同作物用药、修剪等全程技术服务稳定客户;在外地市场主要通过业务员开展技术服务。”武荣祥说。


  据了解,2024年国内很多农药企业针对客户单产提升项目的需求以及应对极端天气变化,对作物套餐配方进行升级。主要在以往单一的杀虫剂、杀菌剂中增加了叶面肥、调节剂和一些活性高的成分,提升防治效果,促进产量提升。比如奇星农药升级了小麦套餐配方,山东曲阜尓福农药厂升级了大蒜套餐配方。同时奇星农药、尓福农药还顺应一些合作社、种粮大户智能化无人机飞防需求,将小麦套餐一亩装升级到十亩装。


  随着抖音等电商卖农药对线下的冲击,一些农药公司也在服务渠道上做了改进。一是取消市级、县级代理商,将销售服务拓展到镇级或者村级代理商,把利润直接让给终端服务商。二是开启抖音宣传,包括产品、套餐和每个阶段每种农作物病害症状和用药指导等方面。


  “因为国内市场启动,公司在今年元旦前开启了抖音宣传。虽然目前还处于摸索阶段,效果不是很明显,但还是有效果的,帮助我们在平台上找到了一些客户。下一步,我们准备开启抖音直播,进一步推动国内市场开拓。”孙玉玺说。(王红珍)


  转自:中国化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