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乙烯:价格重心上移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4-03-13





  2023年,苯乙烯市场受原油及调和油需求带动,年涨幅达到7%,但因供需趋于过剩格局,价格中枢较2022年有所下移。展望2024年,因产能高增长模式被按下减速键,而三大下游产能增速则仍处在高位,供需格局有收紧预期,库存有望处于低位状态,在成本支撑的加持下,预计苯乙烯价格重心上移。


  产能增速放缓


  从2020年开始,苯乙烯行业已经保持了4年的产能高速增长期。业内人士认为,今年产能增速将从高位回落,明显放缓。


  新湖期货在研报中指出,2020年至今,高利润刺激加上民营大炼化项目的推进,苯乙烯新项目集中落地,年度产能增速提升至20%以上。2023年计划内新投产装置一一落实,全年实际新增产能为372.5万吨(年产能,下同),增速为21.2%,年末合计产能一举突破2000万吨,至2132万吨。


  而今年新增产能预计175万吨,还不到2023年实际落地新增产能的一半,产能增速下滑至7.6%,全部落实后年总产能将增至2295万吨。据悉,今年4套合计175万吨的苯乙烯新增产能计划投放,分别为京博石化60万吨装置、中信国安20万吨装置、盛虹炼化45万吨装置、裕龙石化50万吨装置。若上述装置均能顺利投产,产能增速则将达到8.22%。


  实际上,经过持续几年的产能快速扩张期,整个行业也面临着较大的过剩压力,上游生产企业利润不断被挤压,一部分老旧装置已处于淘汰边缘,另一部分非一体化装置经济性较差,以上两部分装置已经出现长停现象,使得年度产能利用率逐年下滑,2023年仅为74%,低负荷运行也逐步成为部分装置的常态。业内人士预计,今年行业开工率仍将处于低位,实际供应仍不会过于宽松。同时,产能增速也将大幅下滑,叠加产能利用率低位,行业供给端压力将明显下降。


  下游需求尚可


  相对于苯乙烯新增产能增速放缓,今年苯乙烯主力下游可发性聚苯乙烯(EPS)、聚苯乙烯(PS)、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树脂(ABS)则处于投产周期。物产中大期货高级分析师谢雯预计,今年三大主力下游共新增产能413万吨,折合苯乙烯消费量在318.6万吨,增速达16.4%,远超苯乙烯产能增速。


  具体来看,EPS行业经历2021至2023年投产高峰期后,新增产能速度放缓,今年预计新增产能52万吨,产能增速达到7.1%;PS行业仍处于高速扩产期,今年预计新增产能146万吨,产能增速20.1%;ABS行业2023年产能快速增长,预计今年行业产能延续高增长,新增产能将在216万吨,产能增速23%。


  谢雯还表示,终端消费或将企稳,也将从需求端给予苯乙烯市场一定利好。一方面,受保交楼领域推动,终端消费或在今年上半年集中释放。另一方面,得益于乘用车需求拉动及出口需求快速增长,汽车方面的终端消费需求有望延续去年旺势。


  谢雯认为,虽然下游的投产较为灵活,产能最终落地情况将视终端消费复苏情况而定,但是下游与苯乙烯之间较大产能投放差值将缓解苯乙烯过剩局面。


  成本支撑坚挺


  业内人士认为,今年纯苯市场供需维持偏紧格局,行业利润上行,给予苯乙烯的成本支撑较为坚挺。


  相对于苯乙烯近年来的产能大幅扩张,其上游纯苯的产能增速十分有限。金石期货分析师陈志翔指出,截至2023年,国内纯苯产能为2389.6万吨。根据计划安排,2024年,国内累计有7套共168万吨的装置计划投产,如果上述装置顺利投产,国内纯苯新增产能增速将为7.03%,低于苯乙烯新增产能增速。


  但需要注意的是,纯苯下游除苯乙烯之外,还有己内酰胺和己二酸,再加上这两个下游的新增产能,明确显示出今年纯苯市场的新增产能不足以覆盖下游行业新增产能的总需求,预计缺口在180万吨左右。与此同时,受政府征收混合芳烃消费税的影响,芳烃调油需求开始下降,这将使芳烃产量结构发生一定变化,从而增加一部分纯苯产量。陈志翔指出:“不过,考虑到成品油需求旺盛,芳烃调油刚需仍在,由此增加的纯苯量相对有限。”


  因此,在供应偏紧、需求较高的基本面下,纯苯市场存在供不应求的情况。甚至,由于苯乙烯、己内酰胺、己二酸产能不断增加,纯苯下游市场需求旺盛。“可能会出现哄抢原料的状况,从而使得纯苯维持高利润,价格也将相对坚挺。”陈志翔认为,整体来看,成本端纯苯行情将对苯乙烯市场产生支撑作用。


  综合分析,今年苯乙烯供需收紧,考虑到实际投产差异,供需缺口或不如预期明显,但整体应保持驱动向上为主的基调。同时,成本端宏观若没有重大利空因素影响,纯苯及原油从原料方面释放一定的支撑作用,预计苯乙烯低估值情况将得到一定修复。(李冬铃)


  转自:中国化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