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磷:供大于求 跌幅三成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4-02-07





  2023年,受市场严重供大于求和出口不畅的双重影响,黄磷市场疲软、价格下跌。据生意社数据统计,2023年云贵地区黄磷市场均价从年初的3.31万元(吨价,下同)降至2.3万元,跌幅达30.68%,位居跌幅榜前列。


  生意社分析师李诗琪:跌多涨少整体下滑


  2023年的黄磷价格走势分为“跌—涨—跌”3个阶段,总体下行。其中,2023年黄磷价格最高点为2023年1月4日的3.33万元,最低点为5月11日的2万元。


  具体来看,第一阶段是2023年1月至5月中旬的迅速下跌期。1月春节假期前后,市场较为清淡。虽然2月下旬云南限电消息传出,黄磷市场整体交投好转,但由于三四月供应明显增加,需求转弱,价格大幅下跌。5月11日,黄磷价格从年初的3.31万元跌至全年最低点的2万元,跌幅为39.62%。


  第二阶段是2023年5月中旬到11月中旬的震荡上行期。5月下旬黄磷企业多降低负荷,部分企业停车,延缓开车时间,企业挺价拉动价格触底反弹,市场交投开始活跃。6至9月场内库存不多,企业惜售。虽然9月下旬由于下游备货采购完成,场内经销商低价走货,新单成交价格重心逐步下行,但10月受上游磷矿石价格上涨,厂家挺价为主,叠加11月上旬云南地区限电政策影响下供应减少,企业惜售意愿强烈,报价上调。黄磷价格从年内最低点2万元上涨到年内第二个高点11月中旬的2.65万元,涨幅为32.47%。


  第三阶段是2023年11月中旬到12月底的震荡下行期。由于黄磷需求欠佳,贸易商及下游拿货积极性较差,压价采购,市场交投清淡,黄磷价格从11月中旬的2.65万元震荡下行至12月底的2.3万元,跌幅约13.33%。


  卓创资讯分析师张振伟:下游消费同比减少


  2023年,黄磷样本企业产量为61万吨,较2022年减少7.38万吨,降幅达10.79%。在供应相对充足的前提下,下游消费量的变化对于价格的影响力增强。


  目前中国黄磷主要用于生产三氯化磷及热法磷酸、五氧化二磷等产品。随着时间推移,三氯化磷的黄磷消耗量已经逐渐超过热法磷酸,因此三氯化磷企业的黄磷采购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黄磷消费量的变化。


  从卓创资讯《2021—2023年中国三氯化磷原料黄磷月度消耗量统计》数据来看,2023年中国三氯化磷原料黄磷季度消耗量总体不及2022年同期水平。2023年,中国三氯化磷原料黄磷消耗量为32.67万吨,较2022年同期减少5.53万吨,降幅为14.47%。其中,2023年1至7月,中国三氯化磷月度生产所消耗的黄磷总量低于近三年平均水平,8至12月基本达到近三年平均水平。进入2023年四季度以后,黄磷消耗量经历先增后减的过程。2023年,三氯化磷企业对于黄磷原料的刚性需求存在,但对比三氯化磷实际产量来看,三氯化磷企业对于原料黄磷的需求总量明显低于去年同期水平。


  热法磷酸方面,2023年热法磷酸消耗黄磷较2022年减少2.2万吨左右。


  农药需求方面,由于农药需求已从传统的化学农药转向生物农药和绿色农药,对黄磷需求也相应下降,尤其在欧洲和北美市场的草甘膦替代品使用量明显增加,导致黄磷农药需求减少。卓创资讯数据显示,2023年草甘膦对黄磷的消耗量较2022年减少0.94万吨左右。


  中国无机盐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栗歆:下跌主因供大于求


  2023年,国内黄磷平均价格2.5万元,较上年的3.4万元明显下跌,跌幅达27%。黄磷市场全年先跌后涨整体下滑的主因是供大于求。


  具体来看,2023年1至5月,期间历经春节,商家一般会在节前完成备货且不少下游及贸易商开始放假。节后归来,云南部分厂家检修完成,生产企业开工恢复情况明显好于需求恢复情况,市场出现供过于求。叠加下游部分企业看跌后市,采购积极性不高,黄磷企业出货承压,库存走高。同时,黄磷的主要原料磷矿石、焦炭、电力成本利空,黄磷价格重心不断下移,5月中旬达到年内最低位,部分企业出现成本倒挂现象。


  为了避险,部分黄磷企业开始减产或者停车自救,随着企业开工率降低,2023年5月下旬到6月上旬黄磷产量缩减,价格开始回升。此后围绕成本和供需逻辑,黄磷价格又出现几次波动,尤其8月出现了几次大幅涨价。11月中旬,由于云南地区限电,黄磷企业开工率明显下滑,供应减少,同时草甘膦国外订单拉升带动黄磷库存消耗,黄磷价格上涨。


  2023年11月中旬以后,各地区黄磷开工情况稳定,市场供应持续增加,现货供应充足,行业库存增加,下游压价采购,市场交投清淡,市场转头向下直至年底。(王红珍)


  转自:中国化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