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盈利钝化——石油和化工板块一季度业绩盘点和展望(下)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3-06-01





  近年来,高盈利的新能源材料和膜材料板块一直是业内关注焦点。不过,今年一季度,受原料价格上涨、终端需求回落等因素影响,新能源材料板块的上市公司盈利开始出现高位钝化。曾经风光无限的膜材料板块上市公司盈利也在逐年下滑,同比去年盈利出现大幅下降。


  锂电材料业绩分化


  今年一季度,锂电材料上市公司业绩大面积下滑。在申万三级锂行业9家上市公司中,仅天齐锂业和永兴材料归母净利润同比实现正增长,其余7家归母净利润下滑。


  其中,江特电机、西藏矿业和融捷股份的盈利分别下滑92.39%、86.82%%和75.56%,下滑幅度居于前三。锂盐巨头赣锋锂业一季度营收同比增长75.91%,但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32.01%。另外,盛新锂能、天华新能和雅化集团归母净利润分别下降56.67%、41.95%、41.99%。


  对于盈利能力不佳的原因,光大证券研报认为,主要是锂价下行,多数公司原料端锂精矿价格增速高于产品端锂盐价格增速,营业成本增速显著高于其营收增速。


  据了解,今年一季度,电池级碳酸锂均价为42.59万元/吨,同比上涨12%;5%品位的锂精矿均价为5465美元/吨,同比上涨达103%。


  而受益于锂矿资源,一季度天齐锂业和永兴材料实现了营收净利双增。其中,天齐锂业实现营收115亿元,同比增长118%;实现归母净利润49亿元,同比增长47%。永兴材料实现营收33亿元,同比增长27%;实现归母净利润9.3亿元,同比增长15%。


  对于该板块后期发展走向,信达证券研报认为,虽然目前市场有所回暖,但锂电产业链的观望情绪和博弈仍在持续,锂价恢复的关键在于市场信心的重塑。预计2023年锂需求增速有所减缓,不过在供给端收缩及不宜对上游矿山开发过度乐观的预期下,目前锂价或正在触底反弹。未来随着消费改善、需求恢复,锂价将有望真正企稳,建议重视锂价底部布局机会。


  硅料利润增长放缓


  今年以来,随着产能大幅释放,市场供需面基本平衡,光伏上游基础原料多晶硅价格随之降温,相关上市公司一季度盈利增长较去年同期也有所放缓。


  从6家硅料上市公司来看,除了大全能源净利润有所下滑外,其他公司均实现同比增长。


  其中,通威股份一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6.01亿元,同比增长65.59%,而去年同比增长513.01%;协鑫科技未经审核归母净利润40.9亿元,同比增长约35%;特变电工实现归母净利润47.24亿元,同比增长51.34%;隆基绿能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6.37亿元,同比增长36.55%;TCL中环实现归母净利润22.53亿元,同比增长71.9%。


  大全能源一季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9.11亿元,同比下滑432.49%。该公司解释称,上下游产业链价格博弈导致销量下降、营业收入减少、净利润缩水。


  据了解,从今年3月开始,硅料价格进入较长的下降周期,3月底跌至20万元/吨,而去年一度超过30万元/吨。


  “5~6月,随着准特、润阳、东方希望等企业的多晶硅装置陆续投产,供应将持续增加,而总体需求增速小于供应增速。市场对二季度供需关系持悲观预期,预计短期硅料价格仍将维持下行走势。”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作出预测。


  兴储世纪相关负责人认为,光伏行业虽然在持续增长,但竞争较为激烈,前期利好已出尽,后期从硅料到组件,各环节利润空间将迎来调整,回归到正常状态。上游头部企业,随着产能陆续释放,短期内利润将会持续下降,等到行业重新洗牌完成后,才有可能上升。


  膜材料利润下滑


  近年来,膜材料板块上市公司业绩良好,但在今年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由于原材料价格上涨,膜材料板块的大多数上市公司净利润出现下滑。


  据开源证券统计,一季度,膜材料板块实现营收100.16亿元,同比下降4.88%;实现归母净利润4.37亿元,同比下降62.7%,环比增长161.43%。


  在其统计的20家膜材料上市公司中,有16家净利润同比下滑,4家实现增长。其中,唯赛勃涨幅最大,涨幅达2725.91%;瑞华泰跌幅最大,达到161.91%。对于业绩下滑的原因,瑞华泰表示,主要是原材料涨价及研发方面支出增加。此外,双星新材、浙江众成、国风新材等9家公司归母净利润同比跌幅达50%以上。


  尽管多数公司业绩下滑,但业内仍看好行业发展。开源证券化工团队认为,目前,我国部分具有研发优势的企业已掌握功能保护材料、光学功能薄膜等核心技术,打破了国外企业的技术垄断。同时,受益于国内政策对膜材料行业的大力支持以及新增领域需求增长,我国膜材料行业景气度有望迎来拐点。(本系列报道到此结束) (刘敬彩 罗阿华)


  转自:中国化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