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烯烃:聚焦“四化” 推进高质量发展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3-05-22





  5月10~12日,由中国合成树脂协会聚烯烃分会发起、中国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筹办的以“勇创新 谋发展 聚‘烯’望”为主题的2023年全国聚乙烯生产技术交流会在苏州举行。会上,来自国内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代表、业内专家学者、企业研发人员共同研讨聚乙烯产业发展方向,为进一步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一体化协同攻关、推进聚烯烃产业高质量发展出谋划策。


  产业面临大变局


  中国合成树脂协会执行副理事长王文广指出,我国聚烯烃产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大变局。


  一是扩产热。“2022年,我国聚乙烯和聚丙烯年产能合计6701万吨。今年,聚丙烯还有1150万吨新增年产能。目前聚烯烃产能开始出现过剩苗头,开工率已从90%区间向80%区间过渡,个别品种已经进入70%区间。”王文广建议,企业扩产要慎重,新进投资要三思。


  二是限塑潮。王文广表示,目前世界多国都在限制或减少使用塑料。5月29日,结束塑料污染全球公约谈判将在巴黎进行第二轮会议,四次会议结束后,公约即可达成,对世界各国都有约束力。所以他建议业界要顺应潮流,在治理塑料污染方面下功夫,以保证塑料行业可持续发展。


  三是民企热。目前,宝丰能源、恒力石化等有实力的民企正大举进军聚烯烃产业。王文广认为,民企创新意识强、决策机制灵活,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


  四是多来源。目前聚烯烃产业除了传统石油基聚烯烃,还有煤基聚烯烃、生物基聚烯烃等来源,其优势各有不同,王文广提醒行业必须对此有所关注。


  五是新品种。王文广表示,行业应加大聚烯烃新品种的开发力度,避免被进口料“卡脖子”。


  发展聚焦“四化”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首席科学家、北化院院长吴长江从技术创新、机制创新等方面,探讨了聚烯烃产品如何向高性能化、绿色化、功能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并对加快我国聚烯烃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出建议。


  吴长江认为,我国聚烯烃产业具备三方面优势。一是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原料种类最多、工艺最全的聚烯烃产业。2022年我国聚烯烃年产能约0.7亿吨,在世界占比约24%;我国已形成多元化烯烃单体技术,石脑油、煤、丙烷、炼厂干气、轻质原油等都已成为重要的原料资源,同时对生物质、天然气等制烯烃原料也有相关的前瞻性探索;聚烯烃聚合工艺技术也呈现多样化。二是我国已形成原料—聚合工艺—产品开发—加工应用—回收的产业链和创新链;在学科进步、基础教育、人才培养和产业应用等方面,逐渐形成围绕产业链的聚烯烃产业技术创新链和价值链;开发了系列原始创新或填补国内空白的新技术和新产品,整体达到与世界同步发展的水平。三是我国已建成运行良好的“产学研用”联合创新平台,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生产企业等已形成良好的“产学研用”攻关模式,不断强化从原料到制品的产业链和创新链融合。


  吴长江同时也指出了我国聚烯烃产业存在的几方面问题。一是产业结构性过剩,通用产品同质化严重,竞争激烈,产能过剩;高端领域应用产品偏少,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产品不多,部分产品依赖进口或者完全进口。二是全产业链的基础研究及应用基础研究不足,距离发达国家还存在差距。三是产业技术发展面临四大挑战:即原创性技术急需突破、中试研究平台严重缺乏、工程装备技术急需提升、原料成本需持续降低。


  吴长江认为,高性能化、绿色化、功能化和资源化是聚烯烃材料和产业发展的未来趋势。为此,他建议重点围绕以下方面进行攻关:加快低成本和关键单体技术的开发;加快高性能催化剂技术的开发;加快先进聚合及工程技术的开发;加快高端化产品的开发;加快创新性加工应用技术的开发;加快废旧聚烯烃资源化利用的开发。


  调整结构寻突破


  “当前聚烯烃产业发展面临的严峻形势是产能持续扩张、即将供需平衡;不景气周期下行业盈利能力下滑;新工艺新技术支撑不足;产品结构高端化仍是短板。因此,行业需要基于市场导向、工艺技术基础、产业升级、创新突破等进行产品结构调整。”中国石化集团公司高级专家、聚烯烃分会副会长蔡志强分析了产业发展面临的严峻形势。


  同时,蔡志强认为,未来聚烯烃产业还需要进行产业循环发展方面的突破。当前塑料产业原料端持续高速发展,再生产业需要量与质的“双提高”。此外,塑料循环产业需要高质量解决方案。据他介绍,中国石化以全产业链的良好控制体现社会责任,2021年发起全产业链循环绿色行动联盟倡议。此外,中国石化也提出解决方案:面向终端,实现优塑;面向发展,推进减塑;面向产业,持续SINOPEC+;面向未来,推动化学循环。


  中国石油炼油化工和新材料公司科技管理处处长、聚烯烃分会副会长刘晓舟表示,我国人口总量即将达峰,城镇化发展速度放缓,经济进入中低速增长时期,第三产业占比持续提升;政策密集出台,炼化产业转型步伐加快;国内对烯烃需求保持增长,增速趋于回落,自给率不断提高,丙烯当量将实现净出口;2022年国内聚烯烃总体开工率明显低于往年。在此背景下,开发新产品成为聚烯烃行业的破局之策。(王鹏)


  转自:中国化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