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氧核糖核酸(DNA)作为“生命的密码”,已经成为我们最熟知的科学名词之一。然而在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院长樊春海近期的研究中,DNA不再只是遗传物质的载体,而是依据“框架核酸”的概念,通过人工设计,成为尺寸、形貌和力学特性可控的新型分子信息材料,提供生命分析化学的新工具。
为生命分析化学提供新工具
DNA固有的双螺旋结构广为人知,通过核苷酸ATCG碱基的精密配对与无限排列组合承载了庞大的生命遗传信息。在DNA结构里,A和T配对,G和C配对,利用DNA碱基互补的特性,两条配对的DNA链可以像拉链一样形成双链,并进一步扭曲成双螺旋结构。
樊春海率先在国际上提出了“框架核酸”的概念,通过对氢键配对、碱基堆积和形状匹配等化学自组装过程的设计、调控与剪裁,构建了一系列框架核酸组装体。
通过DNA编程自组装的框架核酸具有结构精确、尺寸形貌可控、力学特性可调等特点,成为一种新的分子信息材料,成功实现了高灵敏的生物分子传感检测和活细胞生物成像分析,可为生命分析化学提供新工具。
和传统的DNA相比,DNA框架核酸具有更稳定的结构,不容易被体内的外切酶降解,能更加准确高效地进入细胞,向人体内递送靶向药物。“此外,我们还可以利用不同形式的DNA结构,实现动植物体内的检测、成像和基因编辑。在不远的未来,框架核酸有望在生物医学、基因育种、精准农业、信息存储等多个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樊春海表示。
为信息存储提供变革材料
目前,全球信息数据总量呈现爆炸式增长,从人力、物力、能源等角度来看,现有基于硅的计算机储存结构未来难以满足数据日益增长的趋势。2020年全世界的数据量是44ZB。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5G等技术的发展和普及,这一数字还在不断增长,到2025年预计达175ZB。
樊春海表示,DNA可以储存生命信息,同样可以储存数据信息。由核苷酸ATCG的长链组成的DNA,是生命世界的信息存储材料。数据可以存储在上述字母的序列中,从而把DNA变成一种新的信息技术形式。简单来说,DNA存储原理就是将DNA分子中的碱基序列与存储信息编码一一对应,将文字、图片、声音等信息转化为DNA序列进行存储。
DNA存储信息具有存储密度高、稳健性强的特性。与传统的电子存储技术相比,DNA存储技术有望把数据存储的极限提高7个数量级,在我国“十四五”科技规划中,DNA存储入围2035前沿技术。樊春海表示:“在未来5~15年,中国科学家可以拿着一管DNA告诉全世界,我们这里面记录的是全世界所有的数据。”(张兴刚)
转自:中国化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