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碳目标倒逼化工园区加速"绿化"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1-07-29





  随着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明确,以及新发展格局战略的提出,区域合作、绿色发展和科技创新已成为当前石化和化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化工园区加速高质量发展。


  以长三角为例,该区域作为我国石化和化工化工产业发展、集聚的高地,在未来五年面临着绿色低碳的机遇与挑战,肩负着探索行业高质量发展路径、打造行业高质量发展范本的使命。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化工园区工作委员会秘书长杨挺在日前举办的长三角化工园区"十四五"高质量发展高层研讨会上表示,长三角化工园区将持续促进长三角地区石化和化工产业绿色、低碳、协同发展,打造全国先进的高质量发展示范化工园区。


  "长三角不仅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龙头,也是我国石化和化工产业最为发达和集聚度较高的区域,化工园区的布局和发展水平、管理水平都居全国前列。"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傅向升表示。


  根据国家统计局能源统计数据和环境统计数据测算,2020年我国石化和化工行业碳排放总量为13.78亿吨二氧化碳,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13.37%。


  为解决石化和化工企业能源消耗和环境排放较大等问题,杨挺提出:"作为化学工业主要载体的化工园区,建设多能互补集成工程,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供应体系,对于实现能源的消费总量与单位能耗双重控制,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实现热力和电力的集中供应与多能互补有利于降低能耗。"


  在杨挺看来,随着碳交易体系日趋成熟,在石化和化工行业推广碳减排及碳交易势在必行。化工园区作为石化和化工项目集中布局的区域,探索低碳发展模式是适应能耗双控模式下的有效应对措施。


  今年6月,中国石化联合会化工园区工作委员会发布的《化工园区"十四五"发展指南及2035中长期发展展望》提出,我国化工园区"十四五"发展总体目标是由规范化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跃升。这意味着,除了绿色化建设,智慧化、标准化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示范也将是我国化工园区未来五年的重要目标。


  "化工园区发展的基本要求是具有较为完善的管理体系。"杨挺认为,对于化工园区而言,并非公布了建立园区的文件、预留土地、提供税收减免,就能招引到合适的项目。完善的管理体系包括产业规划管理、环境安全卫生、配套设施服务、人才金融支持、科技发展创新、责任关怀与品牌体系建设等。除了关注产业基础配套硬件设施之外,更应注重服务保障和科技创新品牌等软实力的建设。


  "建立全覆盖的能源监测平台系统,有利于一体化服务、监测、预警和治理,全方位保障园区的安全生产。同时也有利于园区资源优化配置,实现整体效益最大化。"杨挺表示。


  除了管理体系的优化,高质量示范工程的发展也尤为关键。杨挺强调,我国化工园区应以国内外产业基础和专业园区发展经验为借鉴,制定支撑和保障园区高质量发展的"化工园区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重点突出创新,关注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开展"化工园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工程"试点。(记者仲蕊)


  转自:中国能源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 河北石家庄循环化工园区:构建“三化合一”高效循环链

    河北石家庄循环化工园区:构建“三化合一”高效循环链

      作为河北省首批省级工业聚集区和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石家庄循环化工园辖区面积56 52平方千米,引入亿元以上工业项目60个,累计完成投资632亿元。园区是石家庄市新型城镇化建设“5+4”试点之一,也是河北省实施工业强省战略...
    2018-05-02
  • 化工园区:已成产业发展“主战场”

    化工园区:已成产业发展“主战场”

    截至目前,我国共有重点化工园区676家,总产值约占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总产值的60%,年产值达千亿元的园区已增加至10余家,并且拥有了属于我国的“六个一体化”化工园区规范发展经验。
    2019-05-30
  • 我国化工园区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我国化工园区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据中国石化联合会园区委秘书长杨挺在会上介绍,全国化工园区30强基于对化工园区的综合经济实力、基础设施配套、绿色生态化发展、安全与公众认知、园区创新发展等多方面指标综合评价,从全国676家化工园区中遴选产生。
    2019-06-01
  • 化工园区规范化管控持续加码

    化工园区规范化管控持续加码

    除了江苏,山东、浙江、河南、河北、广西等省区也相继出台了化工园区评价、认定管理办法,相关化工园区认定名单已公布或正在进行中。
    2020-11-27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