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炼油大国地位进一步提升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1-05-21





  ■世界炼油重心持续东移


  世界炼油能力增速明显放缓,新增能力主要来自中国。2020年,世界新增炼油能力约5425万吨/年,较上年1.23亿吨/年的增幅大幅下降,除中国的中科炼化和浙江石化(二期)两个大项目外,世界其他地区没有大型炼油项目建成投产,炼油能力净增仅2195万吨/年,总炼油能力小幅增至51.03亿吨/年。


  亚太炼油地位继续提升,中美炼油能力差距进一步缩小。过去5年,亚太、中东地区炼油能力持续增长,而欧洲炼油能力逐步萎缩,北美地区炼油能力停滞不前,世界炼油重心持续东移。2020年,亚太地区炼油能力继续保持领先地位,在世界炼油能力占比从5年前的34.2%升至35.3%,中东地区占比增至9.8%,欧洲占比从16.1%降至15.4%。2020年,全球炼厂总数约663座,平均规模约为771万吨/年。世界2000万吨级以上大型炼厂总数达33座,其中,中国7座,美国4座。中美两国炼油能力差距进一步缩小至4000万吨/年左右。


  ■世界炼厂产能利用率普遍下降


  受新冠疫情影响,世界原油加工量大幅降低。2020年,世界炼厂原油加工量从2019年的8170万桶/日骤减至约7440万桶/日,降幅达8.9%。除中国外,世界各地炼厂加工量都不同程度下降,中国原油加工量比上年增长约3.2%,成为全球唯一原油加工量增长的国家,当年中国在世界原油加工总量的占比也从2019年的16%增至18%,中国在世界炼油业中的炼油大国地位进一步提升。


  世界炼厂产能利用率普遍大幅下降,创历史新低。2020年,全球炼厂产能平均利用率从过去20年的80%~90%运行区间大幅下滑,全球炼厂产能利用率从2019年的81%大幅降至72%左右,创历史最低纪录。不过,由于中国疫情较快得以控制并全面复工复产,中国炼油业生产很快恢复,炼厂平均产能利用率在76%左右,基本维持在2019年水平。


  油品与原油价差缩小,世界炼油毛利大幅下降。2020年,油品与原油价差较上年收窄,其中航煤与原油的价差最低,各地区柴油与原油价差下降幅度最大。油品价差缩小导致世界主要炼油中心毛利均大幅下滑,全球炼油综合毛利约1.5美元/桶,低于上年的3.8美元/桶,为21世纪最低水平,不少地区炼油业的利润曾一度降至负值。


  新冠疫情冲击油品需求,炼厂调整产品结构应对需求变化。2020年,新冠疫情使得全球油品需求下降,油品产量均呈现不同程度下降,其中,汽油、航煤和柴油产量较上年分别下降13%、26%和11%左右。世界各地炼厂根据市场需求变化调整各油品结构,汽油平均收率从2019年的29.6%降至29.3%,航煤收率从9.2%大幅降至7.8%,柴油平均收率从35.2%小幅增至35.6%,燃料油收率从9.1%增至9.3%,作为主要石化原料的石脑油平均收率从9.0%增至9.2%。


  ■生物燃料日渐受青睐


  北美炼油商被迫关闭或闲置部分炼厂,一些独立炼油商开始转产生物燃料。2020年,疫情使得北美多家炼油商宣布炼厂暂时停产,关闭和转产造成美国可操作炼油能力从年初的1897万桶/日减至1862万桶/日。多数公司都提出生物燃料计划,尤其是提高生物柴油产量。


  欧洲炼油厂商寻求新的生存空间,部分转型生产生物燃料,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个别炼厂开始关停、减产。欧洲炼厂本已面临诸多挑战,包括更严格的环保法规、消费需求的转变、来自亚洲和中东更先进炼厂的竞争等,2020年新冠疫情的发展迫使本来已举步维艰的欧洲炼油业加快寻找出路,加快炼厂关停转型,部分炼油商转产生物燃料。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炼油业受到疫情影响减产,炼油项目建设进程放缓但继续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一些炼油商被迫减产,部分炼油装置被封存。疫情使一些在建炼化项目进程放缓,但总体仍在继续推进。印度寻求继续扩大炼油能力,提出计划将炼油能力从目前的2.5亿吨/年提高到2025年的4亿吨/年。中东、非洲一些炼油项目仍在推进中。


  ■炼油行业产能利用率和毛利难以恢复到疫情前水平


  世界炼油能力继续缓慢增长。2021年,预计全球新增炼油能力约4685万吨/年,炼油总能力达51.6亿吨/年。新增炼油能力将主要来自中东地区,预计科威特3150万吨/年的阿祖尔大型炼厂有望建成,中国炼油能力将达9亿吨/年,中美两国炼油能力有望基本持平,如美国计划关闭的炼厂彻底关闭,中国炼油能力将有望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炼油国,从而结束美国自19世纪中期以来的世界头号炼油大国地位。未来5年,预计全球新增炼油能力约2.2亿吨/年,新增炼油能力大部分采用最新炼油技术,多为炼化一体化项目。与此同时,欧美和亚太地区可能关闭炼油能力约1500万吨/年,引领炼油能力增长的主要是中东地区、中国和印度,世界炼油业重心将加快东移。


  炼油行业的产能利用率和炼油毛利难以恢复到疫情之前的水平。2021年,随着需求逐渐恢复,预计世界炼厂原油加工量将恢复至7910万桶/日左右。由于全球炼油能力不断增加,而受疫情和能源转型等因素影响,炼油产品需求受到冲击,预计2021年全球炼油产能利用率缓慢恢复至76%左右,2022年有望回升至81%左右,并在之后几年维持在这一水平,很难恢复到疫情暴发前水平。尽管2021年世界炼油毛利有望继续恢复,但在需求萎缩而供应过剩的前景下,世界炼油毛利未来5年仍将低位徘徊,难以恢复到疫情暴发前水平。


  全球炼油商已普遍感受到疫情带来的负面冲击,只不过炼油商受影响程度并不平衡。由于亚洲受冲击相对较小,外加亚洲未来市场增长前景较好,亚洲炼油商在需求方面比欧美同行有优势。欧洲和北美地区那些设施最老旧、规模最小、工艺最不复杂的炼厂的压力最大。


  炼油投资策略将发生转变,能源转型加速欧美炼厂调整和转型,亚太炼油商注重炼化一体化。仅关注燃料增长的炼油投资策略已成为过去。石油公司提出的能源转型战略将使欧美炼油商面临持续调整,欧洲多国已将禁售燃油车提上日程,油品的销售将面临替代燃料的巨大压力,调整炼油生产,降低过剩产品的产量,转向生产生物燃料或多生产化工产品是短期和中期内炼油商可以采取的主要策略。


  燃料需求停滞、环保法规收紧及外部竞争等因素促使一些欧美炼油商选择生产生物燃料。在能源转型的新常态下,炼油商需要对炼油资产进行持续的调整和优化,投资的重点正在转向优质炼油资产的转型升级,而对于低效老旧的炼油资产,炼油商将加快转让出售,转做其他终端用途,甚至永久关闭。先进的可再生原料和原油联合加工可能成为未来欧美炼厂发展的常态,而靠近需求增长市场的亚洲炼油商将继续通过深化炼化一体化,应对市场变化和增强竞争能力。


  ■“十四五”期间我国炼油产能过剩严重


  2021年炼油能力、原油加工量均上新台阶,成品油出口继续创新高。炼油能力突破9亿吨,新增产能来自民企。2021年,中国炼油行业预计净增能力1474万吨/年,总能力达到9亿吨/年。民企炼油能力提高到2.63亿吨/年,占比升至29.2%。原油加工量首破7亿吨大关,成品油出口再创新高。预计2021年中国原油加工量为7.05亿吨,比上年增长4.5%。成品油净出口量将达5470万吨左右,比上年大增31.7%。


  “十四五”期间,炼油能力将升至9.8亿吨/年,过剩能力至少1.6亿吨/年。国内仍将有多个千万吨级炼厂建成投产,预计净增能力0.96亿吨/年(新增1.37亿吨/年,淘汰0.41亿吨/年),预计2025年国内炼油能力将达9.8亿吨/年。


  考虑需求及出口空间后,2025年中国炼油能力至少过剩1.6亿吨/年;再考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继续推进炼油项目以满足自身国内需求或加大成品油出口力度置换原油出口,中国炼油能力过剩程度将进一步加剧。值得注意的是,受疫情影响,全球炼厂被迫停产或提前检修,疫情结束后全球炼厂恢复正常生产且检修能力明显减少,未来全球成品油供应有望继续增加,成品油贸易竞争的加剧也会使炼油毛利在低位徘徊。


  转自:中国石化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 我国炼油业多元化竞争格局深化

    我国炼油业多元化竞争格局深化

    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发布《2018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指出,综合规模、产品质量和能耗、一体化水平判断,2018年国内炼油能力至少过剩0 9亿吨 年。
    2019-02-12
  • 我国炼油行业加速“由大转强”

    我国炼油行业加速“由大转强”

    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最新发布的《2018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底,我国炼油能力达到8 31亿吨 年。
    2019-02-26
  • 需求放缓供应飙升 亚太炼油业利润空间缩窄

    需求放缓供应飙升 亚太炼油业利润空间缩窄

    近年来,在中国和印度等新兴国家强势发展的推动下,亚太地区一直是全球重要的炼油中心和成品油消费市场。然而,由于炼油厂的过度建设和近期成品油需求增长放缓,亚太地区炼油产量超过了消费量。同时,亚洲原有石油消费国正大量...
    2019-03-13
  • 原油直接制化学品:炼油业新趋势

    原油直接制化学品:炼油业新趋势

    在成品油生产收益递减的困境下,原油直接制化学品(COTC)技术可能成为炼油商下一个发展方向。近日在阿布扎比举行的2019第九届中东炼油与石化技术论坛上,业内专家们表示,COTC代表着炼油行业的未来。
    2019-03-24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