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贷款口径收紧助力防范金融资产风险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9-05-24





  日前,中国银保监会公布了《商业银行金融资产风险分类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暂行办法明确规定,商业银行应将逾期90天以上贷款归为不良贷款(不良)。此前,对于逾期90天以上的贷款,银行可以抵押担保足够覆盖潜在损失为由,选择不将这些贷款归为不良。此外,暂行办法规定同一企业借款人逾期90天以上贷款在银行的贷款中已经超过5%的,该银行应将其所有贷款归为不良。暂行办法将金融资产五级分类对象扩展至非贷款金融资产。


  国际评级机构穆迪认为,趋严的监管对中资银行具有正面信用影响,原因是在收紧的不良贷款口径下,今后银行审批贷款时将更关注借款人的偿还能力而非抵押担保。依赖抵押品价值进行放贷决策将导致银行受资产市场波动性和基础抵押物流动性的影响较大,这也将提高银行间系统性风险,尤其是在经济下行期间抵押物市场价值下降的情况下。不良贷款认定口径趋严将促使银行采取更全面的方法评估借款人信用风险。


  穆迪也坦陈,暂行办法可能带来调整风险,原因是不良贷款认定口径趋严令拨备覆盖标准提高,某些银行的盈利能力可能因此转弱。此外,某些银行的资本水平也将转弱,原因是较低类别(次级类)、风险权重更高资产的规模扩大。但这一风险因政策过渡期延长至2020年底而有所缓解,控制了潜在不利影响。


  不良贷款认定口径趋严对农商行和城商行的影响最大,因为规模更大、更成熟的银行已广泛采用新口径。监管机构按季度进行宏观审慎评估以鼓励银行采用该口径,目前多家大银行已采用。这体现在17家上市银行公布的数据,2018年底多数银行的不良贷款比率已升至高于逾期90天以上贷款比率的水平。已预先采取不良贷款认定口径的银行在实施新不良贷款分类规定时面临的残余风险很小。


  多数农商行可能还未采用新口径,已采用该口径的某些农商行披露的不良贷款比率显著上升,资本状况受到不利影响。这表明若暂行办法一旦实施,银行系统中未实行新口径银行的不良贷款比率将全面上升,资本水平也将转弱。此外,这些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也可能上升,因为中小企业贷款集中度较高,加之此类贷款违约风险通常较高。农商行在银行体系总资产中的占比为16%左右。


  "将非贷款金融资产纳入五级分类对象也将提高银行投资的透明度,有助于改善监管对银行业系统整体资产风险的审查。"穆迪称,非贷款金融资产还包括表外资产,这类资产在银行系统的财务披露中透明度较低。新规对中小型银行的影响将更为显著,穆迪估计各大行的非贷款金融资产投资往往较为审慎,基本为国债和政策性银行债。多数上市中资银行(包括2018年在H股、2019年在A股上市的银行;以及2020年在其他市场上市的银行)已采用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九号(IFRS 9)的会计系统。IFRS 9要求银行将未采取逐日盯市制度的资产分为三类并进行相应的拨备计提。这也将让大型银行避免承担高风险贷款的过度风险。(记者 何芬兰)


  转自:国际商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7254。

延伸阅读

  • 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近一年稳定在1.7%左右

    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强调要推动经济去杠杆,一方面把国有企业降杠杆作为重中之重,抓好处置“僵尸企业”工作,另一方面各级地方政府要严控政府债务增量。
    2017-07-21
  • 2017年农业银行净利润1931亿,不良贷款指标实现“双降”

    2017年农业银行净利润1931亿,不良贷款指标实现“双降”

    农业银行晚间发布2017年年度报告显示,2017年,该行实现营业收入5428 98亿元,同比增长6 42%;实现净利润1931 33亿元,同比增长4 9%;平均总资产回报率(ROAA)0 95%,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ROAE)14 57%。
    2018-03-27
  • 四大行不良贷款率下降

      截至10月31日,28家上市银行今年三季度业绩全部披露完毕。在严监管防风险的的大背景下,整体来看,上市银行资产质量不断提高,尤其是中小银行业绩改善明显,大多数银行的不良率控制在2%以下。
    2018-11-02
  • “灰犀牛”“黑天鹅”交相舞动 隐患点风险点层出不穷

    “灰犀牛”“黑天鹅”交相舞动 隐患点风险点层出不穷

    工银国际宏观研究团队日前发布的全球经济展望分析了2019年全球可能存在的风险及如何应对。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判断,2019年,以经济金融风险为主线, "灰犀牛 "将进一步迫近,并集中于贸易摩擦、全球风险偏好逆转和...
    2019-01-03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