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资银行态度东西分化渐显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8-12-18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在北京发布的《2019年经济金融展望报告》认为,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和欧美对外资银行监管态度日趋分化。


  美国和欧盟均不同程度加大了对外资银行的监管力度。美国推出了《多德-弗兰克法案》《沃尔克法则》《海外账户税收合规法案》等针对在美金融机构(含外资金融机构)的代表性监管政策,通过强化资本、流动性、组织架构、反洗钱合规等要求,加大了对外资银行的监管力度。


  不过,今年以来,美国开启金融"松监管"周期。5月24日,特朗普总统正式签署《促进经济增长、放松监管要求和保护消费者权益法案》。该法案中涉及金融"松监管"的内容主要包括放松住房按揭贷款监管要求、简化社区银行资本考核要求、允许更多银行接受互惠存款、对部分银行豁免执行《沃尔克法则》、提高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资产门槛、豁免部分银行监管要求等六个方面。"松监管"政策利好美国本土的中小银行。据测算,约占美国银行业资产40%的银行将直接从这一政策中获益。在2015年以来的持续加息和2017年减税政策的叠加效应影响下,美国银行业主要的经营指标都已超过危机前的最好水平。


  当前,金融监管要求趋严仍是全球金融业发展的主基调,美国"松监管"只是一个特例。应当注意,随着金融监管的放松,美国的部分银行已经开始降低信贷标准,潜在的风险正在不断累积。对在美外资银行而言,由于组织架构以分行为主且许多银行并不属于惠及范围,"松监管"政策的积极影响有限。


  同时,在美外资机构面临的其他监管要求并没有因此而放松,如反洗钱等。欧盟通过建立单一银行监管机制,出台《资本要求指引4》《银行恢复与处置计划指引》等措施,强化在欧银行的资本、流动性和反洗钱监管要求。特别是欧盟逐步推进针对外资银行分行的子行化管理措施,并在2016年11月发布《关于进一步增强欧盟银行业风险抵御能力的政策提议》,其中规定,对在欧总资产超过300亿欧元的非欧盟金融集团要求设立中间母公司(IPU),该政策对外资银行在欧发展组织架构将产生较大影响。另外,随着英国"脱欧"进程的推进,欧盟和英国金融监管政策的不一致性将日益凸显,对在欧外资银行的发展战略将产生深远影响。


  与欧美持续强化外资银行监管有所不同,2018年以来中国不断加大金融业外开放力度。在银行业领域,中国放松了对外资持股中资银行的股比限制,同时扩大了外资银行在华经营的业务范围并简化相关业务的审批流程。最新的消息包括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修订征求意见稿)。中国银保监会表示,此举为进一步扩大银行业对外开放,促进银行业竞争力提升,增强外资银行风险抵御能力,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近半年来,中国加大金融业开放的措施纷纷落地。《外商投资证券公司管理办法》《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废止和修改部分规章的决定》相继推出,前者允许外资持股比例达51%,后者取消了中资银行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外资持股比例限制,并决定遵循国民待遇原则,不对外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作单独规定。保险业进一步开放的举措之中则包含将外资人身险公司外方股比放宽至51%,3年后不再设限。在机构设置方面,允许外国银行在中国境内同时设有子行和分行,以及在全国范围内取消外资保险机构设立前需开设2年代表处的要求。


  监管层接连发布多个金融领域对外开放的政策举措,涉及外资银行、保险、证券、信托等诸多领域,释放出金融业加速开放的强烈信号。目前中国金融开放的政策已取得明显成效,外资金融机构看好中国市场,并不断加码,外资公司业务密集取得新进展。


  在"影子银行"监管方面,2018年4月中国资管新规面世,银行体系表外融资急剧收缩,影子银行扩张受到较大影响。考虑到全球整体的利率中枢上移,这对"影子银行"加杠杆行为将产生一定的抑制效应,2018年全球"影子银行"市场规模增速将呈下降趋势。(作者:路虹)


  转自:国际商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