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 要闻 证券 基金 保险 银行 上市公司 IPO 科创板 汽车 新三板 科技 房地产

复盘中健康桥首发失败案例,员工薪酬过低或成致命伤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2-06-21





  2022年6月2日,中健康桥IPO二次上会被否。该公司此前曾于5月12日上会,当时被暂缓表决;如今二次上会被否,这正是标志着其IPO之路告吹。公开信息披露显示,中健康桥的保荐机构为东兴证券(8.870, -0.14, -1.55%),据有自媒体称,中健康桥的公关公司为友传咨询,也非是知名的财关。

  关于中健康桥,发审委的问询主要围绕其核心产品仿制药铝镁匹林片,以及公司销售费用中市场推广服务费占比较高等问题。与此同时,力场君认为中健康桥在员工薪酬方面的数据和信息披露,也有很大问题,或也是导致该公司IPO失败的致命伤,值得其他公司警惕和借鉴。

  此前,在证监会发给中健康桥保荐机构东兴证券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申请文件反馈意见》,多次提到了员工薪酬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第28问和第41问当中:

  28、请发行人结合报告期内员工人数及其变化、职级分布、人均薪酬及当地平均薪酬水平情况,分析管理人员、销售人员和研发人员薪酬及其变动的原因及合理性,并与同地区公司或可比公司进行对比。请保荐机构、申报会计师对上述情况进行核查并发表意见。

  41、请在招股说明书中补充披露公司员工薪酬制度、各级别、各类岗位员工收入水平、大致范围及与当地平均工资水平比较情况,公司未来薪酬制度及水平变化趋势,说明与财务报表中相关项目的配比情况。

  从中健康桥后来发布的更新之后的招股说明书,其中补充披露的关于员工薪酬的部分,基本上是围绕着证监会此前提出来的两个问题,进行了补充描述,但是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

  从公司内部纵向比较来看,中健康桥的生产人员平均薪酬在2020年出现了较大幅度下降,从上年度的6.7万元直降到5.58万元,降幅将近20%;研发人员薪酬在2019年也曾出现过骤降,从5.89万元下降到4.23万元,降幅也在四分之一以上。这样的现象,通常会被认为是异常的。

  而且在2018年到2019年,中健康桥的研发人员平均薪酬,竟然是各类岗位中最低的,就连生产人员的平均薪酬,都是研发人员的1.5倍,销售人员薪酬甚至超过了研发人员的3倍。这样的数据合理性,同样很值得怀疑。

  再从横向比较来看,中健康桥主要经营地是在山东省临沂市,招股书中对比了公司2019年度的员工薪酬与临沂市城镇单位平均人工成本,中健康桥的平均薪酬略高于临沂市城镇单位平均水平,随后两年也即2020年和2021年上半年,均已未公布为由,并未进行对比。

  这里面不知道中健康桥是怀揣着怎样的心态,并未选取更容易获得公开数据的山东省城镇单位平均工资的数据,作为可比参照。

  事实上,根据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发布的《关于公布2020年度全省职工平均工资的通知》,2020年度全省职工平均工资(城镇非私营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工资口径)为87749元。而同年,中健康桥的平均薪酬为7.14万元,相比山东省职工平均工资低了大约20%。也即从横向比较来看,中健康桥的员工薪酬也是偏低的。

  早在2017年6月,证监会新闻发言人表示,将进一步强化发行监管,严格审核,在严防企业造假的同时,严密关注企业通过短期缩减人员、降低工资、减少费用、放宽信用政策促进销售等方式粉饰业绩的情况。此后,连续几家企业在职工薪酬问题上遭到质疑导致IPO未通过。

  在此指引之下,当年就有多家申请IPO上市的公司,被问询到员工平均薪酬的问题,并最终申请IPO失败,简单查询一下就涉及到几个案例:

  2017年6月13日,浙江绩丰岩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IPO被否,反馈意见提出发行人员工平均薪酬呈现下降趋势的原因,是否存在压低薪酬支出调节利润的情形。

  2017年6月28日,西藏国策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IPO被否,反馈意见提出发行人高管薪酬总额逐年下降、董事长薪酬大幅下降,社保公积金的缴纳是否符合我国劳动保险法的相关规定。

  2017年8月9日,西藏新博美商业管理连锁股份有限公司IPO被否,反馈意见质疑是否存在通过人为压低发行人高管人员和员工薪酬以降低期间费用、增加利润的情形。

  2017年9月8日,杭州致瑞传媒股份有限公司IPO被否,反馈意见提出是否存在通过人为压低发行人高管人员和员工薪酬以降低期间费用、增加利润的情形。

  从此次中健康桥连同其保荐机构东兴证券收到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申请文件反馈意见》中,并未被提及到“降低期间费用、增加利润”这样严厉的措辞,但是从中健康桥的实际情况来看,员工薪酬横向、纵向比较都存在不少问题,这都为该公司IPO失败添加了筹码。



  转自:新浪财经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