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中国石化向“新”而行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5-11-13





  在新疆库车,太阳能正通过电解水装置,转化为洁净的氢能;在中原油田,一排排风机叶片随风转动,源源不断的绿电从这里发出;在上海石化,60K大丝束碳纤维的生产线繁忙运转……


  这是中国石化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一个个生动实践。


  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近年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壮大,有效释放了经济发展动能。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7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作出重大部署,有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


  作为一家传统能源化工企业,中国石化近年来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积极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传统化工向“传统化工+新兴领域”转型升级,助力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


  “新”目标开辟新航道


  “相比以前自己烧煤取暖,地热供热不仅便宜了不少,还没有烟尘污染,省钱、省事又环保。现在雄县已经是'无烟城'了,天蓝、空气也好。”河北雄县某小区居民崔女士告诉记者。


  崔女士所在的小区是中国石化绿源地热能开发公司在京津冀开发的地热能清洁供暖项目之一。中国石化新星公司与冰岛极地绿色能源公司共同在雄县建成我国首座“无烟城”,被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IRENA)列入全球推广项目名录,在雄安新区建设和运行地热供暖能力超2000万平方米。


  作为清洁绿色能源,地热早在多年前就已融入民众日常生活,却长期“藏在深闺”,远不如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为人熟知。中国石化通过持续攻关,打开地热开发的大门,并积极向深部地热领域进军,成功实施我国最深地热科学探井福深热1井。从地热供暖到地热发电,从智慧建设到智慧运营,再到装备制造……这份来自地下的温暖得以真正走进寻常百姓家。


  据了解,当前中国石化地热供热能力已达1.2亿平方米,每年可替代标煤近23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超590万吨,引领我国地热产业发展。


  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国际经济贸易秩序遇到严峻挑战,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大国博弈更加复杂激烈。能源行业进入深度调整期,竞争更加激烈。


  “面对日益激烈的全球经济竞争形势,要想赢得发展主动,就必须培育足够多、实力强的新兴产业,使其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大国竞争的胜负手。”中国石化总经理赵东表示。


  我国石油化工行业发展规模大、企业数量多,减排任务艰巨,面对“双碳”目标约束,必须加快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绿色低碳转型,控制碳排放总量和强度,更好统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产业安全和绿色低碳发展。


  在增强绿色能源供给能力的同时,中国石化积极拓展产业疆域,着力构建融合互促、集群发展的低碳产业体系,推动油气、新能源、绿色低碳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构建以新能源、新经济、新材料为重要增长点的“一基两翼三新”发展格局。


  不仅是地热,风电、光伏、氢能、新材料、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在中国石化旗下多个企业已随处可见,成为中国石化的“新”景象。


  科技创新锻造发展强引擎


  无论是推动传统产业升级,还是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都是核心驱动,是决定产业竞争格局的关键筹码,中国石化始终把科技创新摆在突出位置。


  新材料产业是战略性、基础性产业,也是高技术竞争的重要领域。作为国内最大的合成材料供应商,中国石化近年来加大在高端新材料领域的创新投入,不断为中国建设制造强国夯实“材料之基”。


  在第28届中国国际复材展上,由中国石化上海石化自主研发的60K大丝束碳纤维新产品正式亮相。该产品是国内首创,有效填补国内市场空白,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至此,中国石化形成“通用型+高性能”“大丝束+小丝束”产品全谱系,助力我国碳纤维产业链实现自主可控。


  碳纤维被称为“新材料之王”“黑黄金”,性能优越,比重不到钢的1/4,强度却是钢的7-9倍,并具有耐腐蚀特性,广泛应用于风能、太阳能、高铁动车、飞机部件等领域。


  长期以来,中国的碳纤维发展主要在小丝束碳纤维方面。碳纤维技术有着森严的技术壁垒,全球仅有三家企业掌握大丝束碳纤维技术。多年来,中国石化集中各种资源,奋力攻克碳纤维关键核心技术,走出一条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创新之路,于2018年取得技术重大突破,成功试制出48K大丝束碳纤维,2022年实现工业化生产,并经过近两年的产业化研发攻关,成功突破60K大丝束碳纤维从原丝制备到氧化炭化全流程“通关”,成为国内首家、全球第四家掌握大丝束碳纤维技术的企业。


  中国石化碳纤维专家、上海石化副总经理黄翔宇说,随着国内风电产业逐步向深远海进军,对于风电叶片的长度等有了更高要求。经验证测试,上海石化60K大丝束碳纤维丝束拉伸强度比48K提高23%,单股丝束可吊起1吨重物;弹性模量比48K提高5%,可应用于功率更大、叶片更大的深远海风电叶片等场景,助力我国风电行业高质量发展。


  目前,中国石化已在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领域申请专利842项,专利申请数排名全国第一、全球第三,获授权408项,共完成PCT(专利合作条约)申请4项。


  建圈强链塑造新动能


  天山脚下,库车以东,一座现代化的绿氢工厂内,10座巍然屹立的白色储氢球罐在蓝天映衬下格外显眼。20公里外的戈壁滩上,55万块光伏板如银色海洋铺展开来,在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在这里,我国首个万吨级绿氢示范项目--中国石化新疆库车绿氢示范项目正平稳运行。


  作为我国首个规模化利用光伏发电直接制绿氢项目,项目利用西部地区丰富的太阳能资源,300兆瓦光伏厂所发绿电,经过52台电解槽制氢装置转化为绿色氢能,替代塔河炼化原天然气制氢,就地消纳项目所发绿电,助力当地资源优势转化,进一步推动新疆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这是我国首个贯通光伏发电、绿电输送、氢气储存、氢气输运、绿氢炼化等绿氢生产-利用全流程的典型示范项目,为我国绿氢工业化应用提供了示范。


  氢能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战略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


  察势者明,驱势者智。中国石化提出建设中国第一氢能公司的战略目标。


  在生产方面,中国石化目前氢气年产能达445万吨,在青岛炼化建成我国首个工厂化海水制氢科研项目,在中原油田示范运行我国首个百千瓦固体氧化物(SOEC)电解水制氢侧线装置;在绿氢炼化方面,建设内蒙古鄂尔多斯3万吨/年风光制绿氢一体化项目,所产氢气将服务煤化工绿色降碳升级改造,推进内蒙古乌兰察布10万吨/年风光制绿氢一体化项目,依托该项目将建设中国首条跨省区、大规模、长距离的纯氢输送管道;在氢能交通方面,建成氢燃料电池供氢中心11个、加氢站146座 ,基本覆盖“3+2”氢燃料电池示范城市群,成为全球运营加氢站最多的企业;在科技攻关方面,成立氢能装备公司,加强与高校院所、氢能企业创新合作。


  不仅如此,中国石化还扛起氢能产业链链长职责。2024年,在国务院国资委指导下,中国石化和国家能源集团共同牵头组建中央企业绿色氢能制储运创新联合体,共集合80余家单位,汇聚国内优势力量,探索攻关关键技术,推进绿氢规模化应用,加大新兴产业培育力度,支撑和引领我国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记者从中国石化获悉,公司已形成绿氢制备为核心、基础设施为支撑、场景示范为牵引、产业协同为保障的氢能全产业链。而且,在中国石化融通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加入氢能领域,碱性电解槽供应商从最初的几家发展到300余家,电解槽等制造成本下降30%左右。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着力打造新兴支柱产业。实施产业创新工程,一体推进创新设施建设、技术研究开发、产品迭代升级,加快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完善产业生态,实施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加快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


  犹如一粒粒“种子”, 新兴产业正在中国石化拔节生长,未来它们将成长为有效带动产业升级的“大树”,蓄积成中国石化澎湃发展的新动能。(记者 吴莉 渠沛然 杨沐岩)


  转自:中国能源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