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克斯在英语中是AUX,其中的X在数学中代表一个未知数,在奥克斯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郑坚江的心里,X代表着不断化不可能为可能的历程。
去年,奥克斯空调创立20周年,郑坚江在纪念大会上向两万名员工发出“再出发”的号令。这对郑坚江而言,意味着他在29年创业史的基础上,开始了又一个求解X的征途。
第一个X:草根的力量有多大?
草根出身的创业者,能否将一个破败的小作坊打造成一个现代企业?
1986年,濒临倒闭的龙观钟表零件厂被推向社会寻求承包。这块“烫手山芋”固定资产不到10万元,却欠了20多万元的外债,四五年里换了七任厂长,年仅24岁的郑坚江毛遂自荐,接手了它。
此时的郑坚江,只是一个初中文化程度的汽车修理工,并且一无所有。为了揽到让厂子活下来的单子,他走遍千山万水,千方百计寻找市场机遇。没钱坐飞机,也买不起火车卧铺票,他只能买最便宜的硬座票,没有座时多远都一路站过去。后来有了经验,他学会了钻到座位底下睡觉,让自己休息好,第二天见客户好精神点。
软磨硬泡,说尽好话,撞了无数次墙之后,他终于接到了一些小业务,由于注重质量和信誉,成本控制比别人好,厂子的规模竟也是越做越大。
创业初期,郑坚江开发了DD28型电能表,并相信该产品肯定会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于是他多方筹资400万元准备上马。
就在此时,国家相关部委出于与国际接轨的考虑,组织全国各大厂家联合设计更为先进的电能表,并发文要求停止生产DD28型系列电能表。
“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郑坚江从中国国情出发,从市场角度出发,写了份近万字的报告递交至国家有关主管部门。精辟的分析和见解,得到了主管部门各级领导的认同,机械部领导批示:“一切按经济规律办事,让市场挑选。”
一场危机变成了转机,借着其他厂家都已经淘汰DD28型系列电能表的机会,郑坚江由此掘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第二个X:1000倍的差距有多难追赶?
1994年,通过做电表获得资本积累的郑坚江,把目光瞄向了空调行业。此时该行业正处于低谷期,竞争非常激烈。
郑坚江有自己的见解。他认为,从长远看,行业正处于上升期,潜力很大。如果能提供物美价廉的空调,一定会有巨大发展空间。
当时最大的空调企业,其规模是奥克斯的1000倍,刚起步的奥克斯真能缩小如此巨大的差距?
一片质疑声中,郑坚江推出的第一个对策是:同等质量比性能,同等性能比质量,同等质量性能比价格。他亲自主持策划了一系列的“事件营销”案例,比如公开空调生产成本、组织企业峰会、公布质量价格“白皮书”“红皮书”等。
这些张扬的做法,让业界同行不快,郑坚江在业界成了“搅局者”。
虽然他的对策让奥克斯后来居上,但是“搅局者”的标签,促使郑坚江静下心来寻找企业的长久战略。
最终,奥克斯确定在提升自主品牌和提高产品附加值两个方面下狠功夫,提出了“产品领先战略”,决心以产品的自主创新,来不断巩固和开拓新的市场,最终打造坚挺的奥克斯品牌。
从2001年至今,奥克斯先后被授予“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企业研究开发中心”等荣誉称号,成为首批免检产品、节能产品和出口免验产品。
经过8年的努力,奥克斯实现了1000倍的飞跃,成功跻身中国空调业四强阵营,不仅创造了企业发展的奇迹,还以一己之力改变了整个行业的发展轨迹。
第三个X:多元化的路要怎么走?
规模与利润孰轻孰重?企业做大与做强哪个优先?奥克斯集团该专注家电还是进军多元化领域?这是郑坚江率领奥克斯集团不断探讨、思索和实践验证的又一个X。
奥克斯是一个多元化企业,但鲜为人知的是,郑坚江还有过汽车梦。奥克斯曾经厉兵秣马造汽车,最终却不得不放弃。“这是一笔昂贵的学费。”郑坚江经常以此告诫一批批年轻的企业家们,“在多元化的道路上,不要冒进,要抬头看天,要脚踏实地。”
在因为“破政策的门”交了学费之后,奥克斯开始“顺着政策的门”前进。医疗行业是国家大力鼓励发展的产业,郑坚江瞄准了蛋糕,致力于改变老百姓求医难问题。在浙江宁波医疗市场资源相对短缺的情况下,奥克斯此举获得了成功。
奥克斯集团斥资7亿元,按三甲标准建设的明州医院,是浙江省内规模最大、标准最高的综合民营医院,仅2013年门诊量达到40余万人次。
在多元与专注的选择上,郑坚江经过漫长历练和多次抉择,最终确立了“立足主业,适度多元”的产业战略,坚持现代制造业为主的实业发展路径。产业组合上,坚持做大做强电力设备、空调、通信三大现代制造业,在此基础上,适度发展新型地产、医疗服务、金融投资等现代服务业,提升企业整体实力。
“人生其实就是不断求解X的过程,它并无捷径,唯有勤奋巧学、惜时如金、锲而不舍,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这是百年‘宁波帮’辉煌的基因,也是奥克斯走到今天的根源。我们感恩改革开放,感恩这一最好的时代。”郑坚江如是说。(费恭)
来源:中国工商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