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杰,今年52岁,太重高级技师,是全山西省为数不多的享受山西省人民政府津贴的高级技师。前不久,他刚刚被太重集团公司命名为“高技能领军人才”,成为了太重首批获此殊荣的9个人之一。
热爱就是任性
张杰自16岁进入太重的大门,至今已有36年。当年他们那一批来到太重冶铸分公司特铸分厂的技校毕业生,如今或提拔,或转岗,或退休,仍然坚守在生产一线的就只剩下他一个人了。
特铸厂办公室主任裴景峰用两个字总结了张杰这大半生———热爱。不错,张杰在学校里学习时,学的是铸造专业,恰好他最喜欢的也是这一行。到太重参加工作后,就一头扎在专业上。丰富的理论知识,像一只强有力的无形之手,一直托举着他直线上升:从初级工、中级工,再到高级工;后来又从技师直至高级技师。“早在7年前,他就荣获了太原重工‘关键设备、班组高效创优赛一等奖’;5年前又荣获了太重集团公司‘创新技能展评一等奖’奖项;最近这两三年连续评为‘太原重工工种技术带头人’。”裴景峰说。
技术就是任性
“他之所以敢揽瓷器活儿,就在于手中有一把‘金刚钻’,这金刚钻就是他高人一筹的技术。”说这话的人名叫王保刚,现任砂铸车间的主任。“我总觉得他的技术特别高深莫测,让人永远也学不完。”
有一次分公司接到了非常特殊的精密铸造件任务,光是单件重量就重达140千克,再加上浇注系统,它的累计重量竟超过了230千克!因为像这样的超大精密铸造件别说以前没干过,就连想都不敢想。
积累了多年丰富经验的张杰,提出了一项特殊的制壳工艺。首先是在蜡模上涂挂四层之后,再制作随形钢筋骨架,用铁丝捆绑,以增强壳模的强度,当型壳完成后就自然放置一昼夜时间,再脱蜡。在型壳焙烧和烧注时,为确保型壳焙烧质量,采用分阶段升温焙烧的工艺,并适当延长保温时间。采用他发明的这项创新工艺生产的型壳制造质量全部达标,前后共花了不到半个月时间。这项工艺的创新,填补了我国利用熔模铸造生产重量超过140千克的大型精密铸件的空白。第二年,题为《用熔模精铸工艺方法生产超大精铸件》的创新项目,还荣获了全国机械工业职工岗位技术创新活动岗位技术创新成果三等奖。
创新就是任性
2013年,分厂意外地接到出口澳大利亚力拓公司的一套4100型履带板订单。张杰清楚:澳大利亚力拓对产品质量的“口味”格外挑剔。
为确保履带板在规定的时间内交货,且每个零部件都能达到对方的要求,在开始生产之前,他就做了精心筹划,一连好多天与造型组的同事们研究具体控制方案,终于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履带板砂型检验控制方案。方案中对如何保证销孔的中心距,怎样确保铸件表面质量,以及相应的检验方法等,都作出了周密详尽的部署。制造过程中,在技术工艺上实施了重大改进创新,包括由以往的木模改成金属模具,保证了表面光洁度和公差的一致性;改进了浇注工艺,提高了钢水的纯净度,金相组织达到三级以上;热处理工艺的优化确保了产品的机械性能等。经国际第三方检测BV公司最终评价,太重产品已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离张杰退休的日子不太遥远了,但张杰没有松懈,他想的更多的是“传帮带”三个字。这几年,身为组长的他抓紧时间培养年轻人,在常规产品中为他们讲解相应的操作规程,对新产品、复杂件、重要件、易废件等重点产品,总是从每一个细节讲起,把每种操作方法以及可能造成的后果,都讲的明明白白。
来源:中国工业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