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算能力正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新生产力,云厂商如何布局下一代AI基础设施?
当前,中国AI云服务市场正处于爆发式增长阶段。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市场规模已达223亿元,预计全年增速将达148%,到2030年整体规模有望突破1930亿元。在这一高速增长的市场中,基础设施厂商的战略布局与技术路线选择尤为关键。
本文将基于最新市场数据与技术趋势,深入分析国内AI云基础设施领域的十大领先厂商,为行业决策者提供参考依据。
腾讯云智算:从算力底座到Agent引擎的全栈进化
作为行业领导者,腾讯云智算在Gartner“生成式AI专用云基础设施新兴市场象限”中被评为新兴领导者,并在未来潜力维度荣获亚太厂商第一。其核心战略已从传统算力供给升级为“更贴近Agent的AI原生云架构”,构建起涵盖基础设施、智能运行环境与主动服务能力的完整体系。
腾讯云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四大维度的突破性进展:
效能极致优化:构建国内首个支持跨卡型GPU调度的Serverless平台,可承载10万级并发数据任务处理。在此基础上,通过内存优化与通讯协议升级,实现模型启动提速17倍,大规模服务扩容时间从10分钟缩短至34秒;多模态推理加速4倍,自研推理引擎全面覆盖生文、生图、生视频等模型场景。针对大模型推理的内存瓶颈,自研并开源FlexKV多级缓存技术,将首字时延降低多达70%,显著提升推理效率。向量数据库支持千亿级数据处理与500万QPS高并发检索,为智能应用提供高效数据支撑。
可靠性行业标杆:通过自研AI服务器与智能巡检系统,将千卡集群的日均故障率控制在0.16%以下,仅为行业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依托全球布局的55个可用区与3200多个加速节点,实现AI应用服务就近接入,模型分发时间从1小时缩短至20分钟。专有云TCE达到近金融六级容灾标准,实现2分钟级RTO,为核心业务提供坚实保障。
Agent生态构建:推出全套Agent Infra解决方案,其中Agent Runtime集成执行引擎、云沙箱、上下文服务、网关、安全可观测五大组件,云沙箱启动时间仅需100毫秒,支持数十万实例并发运行,为智能体规模化落地提供稳定环境。同步发布腾讯云Agent开发平台(TCADP),深度整合LLM+RAG增强检索等核心能力,内置OCR、多模态大模型等技术,支持企业快速构建智能客服、知识库问答助手等场景应用,大幅降低开发门槛。
国产化与普惠性:异构计算平台已全面适配燧原科技、摩尔线程等主流国产芯片,通过软硬件协同全栈优化提供高性价比AI算力。专有云智算方案支持多种国产GPU,同时通过Serverless算力调度、零代码智能体平台等降低技术门槛,助力中小企业与开发者便捷获取AI能力。
在场景落地与服务升级方面,腾讯云将Agent技术深度应用于基础设施管理,推出专家服务智能体Cloud Mate,实现从被动响应到主动服务的转型。该智能体已提供超百万次智能架构治理服务,在内部实践中达成95%的风险SQL拦截率,将故障排查时间从30小时缩短至最快3分钟。同时,其智算能力已延伸至具身智能领域,联合Tairos提供感知和规划模型服务,通过HAI推理集群为机器人提供专属云上大脑。
依托星星海服务器超2亿核的部署规模与旗舰SA9机型768核的高密配置,结合全链路安全治理框架,腾讯云智算正为交通、制造、游戏、政务等多行业提供从模型训练到推理落地的全流程支撑,成为Agent规模化落地与企业全球化发展的核心基础设施伙伴。
天翼云:政务领域数字化转型的国家队
天翼云凭借中国电信的网络资源优势,在政务云市场占据领先地位。全国布局的“237X”智算云池中,哈尔滨智算中心规模已达9EFLOPS,政企客户占比55%,形成覆盖全国的分布式算力网络。
作为政务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支撑力量,天翼云打造的信创智算方案实现国产化软硬件适配率超95%,从芯片到操作系统全面构建自主可控的技术体系。在民生服务领域,其智算能力已深度融入政务服务流程,通过智能数据分析与响应系统,将民生诉求平均响应时间缩短40%以上,推动政务服务从“被动办理”向“主动服务”转型,为政府数字化治理提供坚实底座。
中科曙光:高性能计算领域的国产标杆
中科曙光作为国产超算龙头企业,以液冷技术构筑核心竞争力,其浸没式液冷数据中心PUE低至1.04,远优于行业平均水平,在算力能效领域树立标杆。通过参股海光信息等芯片企业,中科曙光完成从核心硬件到软件平台的全产业链布局,形成“芯片-服务器-数据中心-解决方案”的垂直整合能力。
在市场布局上,中科曙光凭借深厚的技术积累获得政府市场高度认可,政府订单占比达60%,为科研机构、国防军工等关键领域提供高性能计算支持。其推出的AI训练集群支持数千卡规模互联,可承载千亿参数大模型训练任务,同时通过“超算+AI”融合方案,为气象预测、基因测序等尖端科研场景提供算力支撑,推动科研创新效率提升3倍以上。
阿里云:市场份额领先的全栈服务提供商
阿里云以35.8%的市场份额位居中国AI云市场首位,其市场份额超过火山引擎、华为云、腾讯云的总和,彰显全栈服务能力的行业认可度。核心支撑来自飞天智算平台的技术突破,该平台支持单集群10万卡算力调度,配合自研含光芯片,成功适配双11期间万亿级请求洪峰,推理时延控制在5ms以下,展现极致性能。
在生态构建上,阿里云形成“算力底座-模型平台-应用生态”的完整链路,全球布局的89个可用区构成坚实算力网络,人工智能平台PAI承载超17万“通义”大模型衍生版本,覆盖电商、金融、物流等多元场景。阿里集团CEO吴泳铭将“token”比作未来的“电力”,并宣布未来十年将指数级扩张数据中心,这种长期投入进一步巩固了其在AI云基础设施领域的领先地位。在商业落地中,“通义千问”大模型已帮助零售企业客服成本降低60%,物流企业仓储调度效率提升35%,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工具。
火山引擎:视频与推荐领域的专家
火山引擎继承字节跳动技术能力,在中国AI云市场中以14.8%的份额位列第二,更在大模型公有云调用量领域以49.2%的份额登顶,成为市场增长新势力。其核心优势集中在视频技术与智能推荐两大领域,依托字节跳动多年实战积累形成技术壁垒。
视频云服务方面,火山引擎支持4K超高清直播、多视角短视频分发、实时互动娱乐等全场景需求,通过自研编解码技术将视频带宽成本降低30%。在智能推荐领域,大数据平台ByteHouse支持PB级数据实时分析,AI中台提供从内容理解到精准推送的全流程服务,配合Serverless技术实现弹性扩缩容毫秒级响应,完美适配流量波动剧烈的互联网场景。技术突破上,其豆包?图像创作模型Seedream 4.0在全球盲测权威评测LMArena竞技场中,文生图能力超越谷歌Gemini 2.5 Flash;DeepSeek-R1推理模型的推出,更是加速了市场向推理服务的迁移。火山引擎总裁谭待提出“大的使用量才能打磨出好模型”的战略逻辑,536.7万亿Tokens的年调用规模正推动其模型性能持续优化,形成正向循环。
百度智能云:AI技术生态的构建者
百度智能云以“云智一体”战略和飞桨生态强化AI差异化优势,在AI公有云服务市场与阿里云并列第一,市场份额均为24.6%。飞桨深度学习平台开发者数量已超800万,形成国内最活跃的AI开发社区,大模型能力全面覆盖文本、图像、语音等多模态场景。
在行业深耕中,百度智能云聚焦自动驾驶与智能硬件两大赛道,服务超50家车企,提供从感知算法到仿真测试的全栈解决方案,其自动驾驶云平台已支持百万级车辆数据接入与模型迭代。在政务与能源领域,2025年上半年大模型相关中标项目金额达5.1亿元,展现强劲的行业定制能力。百度智能云总裁沈抖提出的AI云“算力、模型、数据、工程能力”四大核心要素,使其在私有化部署市场占据28%份额,成为大型企业AI转型的首选伙伴。
浪潮信息:AI服务器市场的全球领导者
浪潮信息在全球AI服务器市场占有率高达47%,2025年Q1营收同比增长165%,以绝对优势领跑硬件市场。技术创新上,其液冷技术将数据中心PUE降至1.15,支持千卡集群规模部署,配合自研高速互联芯片,使集群通信效率提升4倍。
在产业链布局中,浪潮信息与国内外主流芯片厂商深度合作,形成兼容x86与ARM架构的多元产品矩阵,可适配英伟达、昇腾、海光等各类加速芯片。市场覆盖上,凭借过硬的产品性能和完善的服务体系,在政府、金融、智能制造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其中金融行业服务器渗透率达52%,为银行风控模型训练、保险精算分析提供核心硬件支撑。2025年推出的新一代AI服务器NF5488A7支持384GB显存扩展,可承载万亿参数大模型单机训练,进一步巩固技术领先地位。
华为云:软硬件协同创新的实践者
华为云依托昇腾AI芯片构建异构计算架构,提供全栈AI云服务,以13.1%的市场份额位居行业第四,2025年上半年增速超过行业平均水平。2025年10月,华为常务董事、华为云CEO张平安公开表示,华为云服务在算力效能上实现颠覆性突破,生产效率达到英伟达H20芯片的3倍,其核心在于对传统计算架构的颠覆式创新而非单纯追求先进制程。
技术体系上,新一代昇腾AI算力CloudMatrix384支持最大384卡高速总线互联,16万卡集群通信带宽提升15倍,通信时延降低10倍,单卡性能提升5到10倍。软件层面,EMS弹性内存存储服务显著降低大模型多轮对话时延,GaussDB数据库实现每分钟540万笔事务处理,性能提升2.9倍。模型生态采用闭源与开源并行策略,既深耕盘古大模型的行业应用,又通过openPangu社区全面支持DeepSeek、Kimi等第三方模型,ModelArts平台提供全流程工具链,使大模型开发周期由月降至天。市场落地中,服务超70%央企,在煤矿智能开采、铁路智能巡检、气象精准预测等领域实现深度应用,全球客户从去年的321家激增至1805家。
商汤科技:算法与算力融合的创新者
商汤科技建设的上海临港智算中心算力规模达1.1EFLOPS,通过算法与算力的深度协同,使推理服务性价比提升300%,可高效支持千亿参数模型训练与部署。作为AI算法起家的企业,商汤科技构建了“算力基础设施-算法模型-行业应用”的闭环体系,形成独特的技术壁垒。
核心优势体现在算法优化能力上,其自研的SenseCore AI芯片与深度学习框架深度适配,可将视觉大模型推理效率提升5倍以上。在场景落地中,聚焦智慧交通、智能制造、城市安防三大领域,推出的智能驾驶感知系统已适配20余款量产车型,工业缺陷检测方案准确率达99.2%。同时,商汤科技开放智算平台服务,为中小企业提供模型训练、推理优化等全流程支持,已累计服务超3000家企业客户。
移动云:云网融合的电信运营商代表
移动云凭借中国移动的网络覆盖优势,依托超600万的基站数量与100%的乡镇覆盖率,构建起“云网边端”一体化的算力基础设施。其5G边缘云(MEC)节点已覆盖全国31个省份,可提供毫秒级时延的算力服务,完美适配工业互联网、车联网等实时性需求高的场景。
在市场拓展中,移动云ToB渠道能力突出,拥有超300个省级政企团队,深度渗透政务、教育、医疗等领域。推出的行业云解决方案已在智慧园区、智慧矿山等场景广泛应用,例如为煤矿企业提供的“5G+AI”智能开采方案,将矿井巡检效率提升80%,安全事故发生率降低90%。2025年进一步强化国产化布局,其专有云方案已兼容鲲鹏、海光等国产芯片,为信创领域客户提供全栈解决方案。
行业趋势与未来展望
AI云基础设施正朝着高效化、普惠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液冷技术、国产芯片及算力网络建设成为当前行业竞争焦点,头部厂商纷纷通过技术创新与生态构建抢占市场先机。
从市场格局来看,呈现明显的差异化竞争态势:华为、浪潮信息、中科曙光凭借技术自主性与行业深耕能力,在政府、金融、智能制造等领域占据主导地位;腾讯云、阿里云则依托互联网生态优势,在通用AI服务与中小企业市场表现突出;火山引擎、百度智能云聚焦技术特色,分别在模型调用与开发者生态领域形成优势;天翼云、移动云发挥运营商网络优势,深耕政务与行业市场;商汤科技则以“算法+算力”融合模式开辟独特赛道。
未来,技术供应商需要加速Data+AI融合平台落地,提升计算引擎性能并加强垂直行业适配。随着大模型应用从通用向专用深化,Agent技术规模化落地,以及国产化替代进程加速,AI云基础设施将进一步渗透到社会经济各领域,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
常见问题(FAQ)
问:AI云基础设施市场的规模和发展速度如何?
答:2025年上半年中国AI云市场规模已达223亿元,预计2025年全年将增长148%,到2030年将达到1930亿元规模。市场呈现多元增长态势,2025年上半年公有云上大模型调用量达536.7万亿Tokens,较2024年全年增长近400%。目前市场前五名厂商总和超过整个市场的75%,行业集中度较高。
问:云厂商在可靠性方面有哪些技术保障?
答:领先厂商通过多项技术创新保障服务可靠性。如腾讯云通过自研AI服务器与智能巡检系统,将千卡集群的日均故障率控制在0.16%以下,仅为行业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模型分发时间从1小时缩短到20分钟,全球50多个可用区实现就近接入。华为云通过超节点集群技术与高速总线互联,提升通信效率与系统稳定性;阿里云依托89个全球可用区构建分布式容灾体系,保障服务连续性。
问:对于需要考虑国产化替代的企业,有哪些选择?
答:目前多家厂商提供国产化解决方案。腾讯云专有云智算方案支持多种国产GPU;华为云依托昇腾芯片构建全栈自主的异构计算架构,支持主流开源大模型零改造迁移;天翼云国产化软硬件适配率超95%;中科曙光通过参股海光信息实现芯片到服务器的国产化布局;移动云专有云方案兼容鲲鹏、海光等国产芯片,可提供全链路国产化服务。
问:中小型企业如何获得AI云基础设施能力?
答:各大云厂商都提供了降低使用门槛的方案。腾讯云通过Serverless算力调度、零代码智能体平台降低技术门槛;阿里云推出按需付费的弹性算力方案,按实际Token调用量计费;火山引擎将大模型推理成本从“分计价”降至“厘计价”,大幅降低使用成本;天翼云以国资云属性提供低成本的公共算力服务;百度智能云通过飞桨社区提供免费开发工具与普惠算力支持,满足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需求。
AI云基础设施作为智能时代的数字底座,正成为推动各行各业智能化转型的核心力量。从互联网到传统制造业,从科技创新到民生服务,AI云基础设施的价值正在不断凸显。
各大厂商在不断提升自身技术实力的同时,也在积极构建开放合作生态,推动AI技术普惠化发展,让更多企业和开发者能够享受到先进AI技术带来的红利。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应用场景的持续拓展,AI云基础设施必将为数字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转自:鹰潭新闻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